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引用排行

Baidu CSCD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综合全面护理对手足口病患儿溃疡愈合及护理满意率的影响
    方秀兰, 李小霞, 林燕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4): 473-47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4.019
    摘要 (40) HTML (0) PDF (678 KB) (1)
    目的

    了解综合全面护理对手足口病患儿溃疡愈合及护理满意率的影响。

    方法

    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且伴有口腔溃疡的患儿1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皮肤护理、饮食、口腔黏膜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性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口腔溃疡的治疗情况以及护理满意率。

    结果

    观察组患儿病程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264、P = 0.002)。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口腔溃疡均愈合,其中观察组患儿口腔溃疡疼痛缓解时间和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585、P = 0.000,χ2= 3.723、P = 0.000)。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总满意率的85.56%(χ2= 8.800、P = 0.003)。

    结论

    综合全面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可缩短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的痛疼缓解时间及其愈合时间,缩短整个病程,提高护理满意率。

    Baidu(33)
  • 2.
    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及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对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曾宪威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1): 69-7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1.016
    摘要 (31) HTML (0) PDF (661 KB) (2)
    目的

    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在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呼吸道感染者共104例,按照是否伴有细菌感染分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浆PCT、CRP水平和WBC计数的差异,计算各指标联合检测对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诊断效率。

    结果

    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浆PCT、CRP水平和WBC计数较非细菌感染组患者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9.316、8.389、8.495,P均= 0.000);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与PCT、CRP、WBC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0.687、21.682、22.753,P均= 0.000),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与CRP、WBC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665、11.665,P均= 0.000)。

    结论

    PCT、CRP水平和WBC计数联合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对于呼吸道感染的诊断率,同时有利于对细菌性感染的准确判定,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Baidu(23)
  • 3.
    甲状腺激素、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尹小燕, 乔建瓯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2): 162-165.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2.007
    摘要 (29) HTML (0) PDF (679 KB) (1)
    目的

    结合脓毒症患者病情、住院病死率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TH)、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三者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根据2008年国际脓毒症定义的脓毒症诊断标准,将入选病例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包括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非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照组;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组按照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测定各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TH、PCT及CRP浓度并进行各组间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FT3、TT3、TT4水平显著低于脓毒症及对照组(P均< 0.05),脓毒症患者血清FT3、TT3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 0.05);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PCT、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严重脓毒症患者较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但两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FT3、TT3、PCT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均< 0.05),但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的TSH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CRP是鉴别SIRS和非SIRS的有效指标,但并非早期诊断脓毒症的可靠指标。PCT、TH是早期诊断脓毒症并能与非SIRS鉴别的特异性较高的炎症指标;结合PCT和TH水平可以客观判断脓毒症病情的严重性。同时,TH与PCT水平与脓毒症预后显著相关,两者联合应用有望成为早期判断脓毒症预后的快速、可靠且非有创性指标。

    Baidu(21)
  •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
    王璐, 房娜, 郝彦琴, 赵龙凤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2): 157-161.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2.006
    摘要 (53) HTML (0) PDF (687 KB) (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现症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分析2014年4月至2014年7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中体检数据完整、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及腹部超声检查的受试者3 447例。依据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非脂肪肝组2 093例,NAFLD组1 354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患病率与Hp感染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间的关系。

    结果

    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和血尿酸(UA)水平在男性及女性体检者中均为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男性体检者中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为NAFLD危险因素;女性体检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NAFLD保护因素。NAFLD患病率与总胆固醇(TC)水平及Hp感染关联无显著性。

    结论

    NAFLD患病率可能与BMI、TG、UA、LDL-C、FPG和HDL-C水平存在相关性,而与TC水平及Hp感染的相关性不显著。

    Baidu(18)
  • 5.
    394例学龄儿童流感样病例临床调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
    王晓杰, 崔继烨, 周星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2): 240-243.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2.023
    摘要 (20) HTML (0) PDF (713 KB) (2)
    目的

    调查2014年冬季学龄儿童流感样病例(ILI)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针对于本院感染科开具复课证明的394例学龄儿童ILI,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就诊情况、治疗和预后。根据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分为两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结果

    394例学龄儿童ILI中,未用抗菌药物组及使用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最高体温、伴有咳嗽、咽痛、头痛、卡他症状、热程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未使用抗菌药物组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使用抗菌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组病例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一级医院为84.2%(149/177),三级医院为69.6%(110/158),未就诊病例为63.6%(35/55)。一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三级医院及未就诊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共25例(6.3%)患儿进行了甲型流感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快速诊断试纸条进行抗原检测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仅有5例(1.3%)甲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者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

    结论

    学龄儿童ILI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不能影响其临床表现及预后;在流感季节,各级医院应该积极开展针对该类人群ILI的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工作,以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诊治依据;同时临床医生应该加强掌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抗病毒药物指征。

    Baidu(16)
  • 6.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和降钙素原对评估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意义
    谢君杰, 易汛, 徐昉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8, 12 (01): 61-6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8.01.012
    摘要 (75) HTML (0) PDF (818 KB) (1)
    目的

    研究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和降钙素原(PCT)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0例老年SC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检测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7天的PCT、白细胞(WBC)水平、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差异及其与CPIS的相关性。

    结果

    与入院第1天相比,生存组患者治疗7 d后PCT水平和CPIS值显著下降(P均< 0.001);治疗前后WBC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入院第1天相比,死亡组患者治疗7 d后WBC、PCT和CPIS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组间比较PCT和CPI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第1天SCAP患者WBC、PCT、CPIS与预后均无相关性;第7天SCAP患者WBC与预后无相关性(P > 0.05),第7天SCAP患者PCT及CPIS与SCAP的预后相关(r = 0.44、P = 0.023,r = 0.58、P = 0.017)。

    结论

    PCT和CPIS与老年SC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估SCAP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标记,从而指导进一步治疗。

    Baidu(15)
  • 7.
    2010至2013年黄石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陈莹, 陈维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1): 73-7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1.017
    摘要 (24) HTML (0) PDF (687 KB) (1)
    目的

    分析黄石市2010至2013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黄石市2010至2013年收治的18 011例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和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3 089例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研究期间黄石市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占95.40%以上,绝大多数为散居儿童;0~5岁手足口病发病儿童中,男女比例为2.03︰1(12 061/5 950),男孩显著高于女孩(χ2 = 10.91,P < 0.01)。从各城区(县市)发病率曲线图看,城区高于农村县市;每年手足口病流行起于3月份开始,4、5、6月份急剧上升至高峰,随后逐月下降。2012年11~12月份、2013年11~12月份又出现一个轻微的抬升,呈现第二个高峰。实验室诊断病例病原学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以EV71为主,占44.52%;2011年则以CoxA16为主,占76.24%;2012年、2013年再度以EV71为主导,分别占98.99%和91.49%。

    结论

    气温和适宜的湿度是手足口病发生与传播的主要原因,流行时间特征与当地气温和湿度密切相关,存在2年为一个流行周期的可能。EV71和CoxA16为黄石市手足口病流行的两种主要病原体,每年引起流行的病原体呈现交替主导的特征。

    Baidu(15)
  • 8.
    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
    范丰田, 安百芬, 袁启霞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1): 81-8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7.01.018
    摘要 (39) HTML (0) PDF (669 KB) (1)
    目的

    分析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宫颈癌患者共80例,根据患者病理学诊断分为宫颈癌组和癌前病变组,另选取宫颈炎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癌前病变组和宫颈癌组患者HPV阳性率分别为62.50%和92.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χ2 = 25.365、P < 0.001,χ2 = 50.032、P < 0.001)。对照组患者阳性HPV高危率(0.00%)显著低于癌前病变组(53.33%)和宫颈癌组(93.33%)(χ2 = 4.030、P = 0.045,χ2 = 12.273、P < 0.001);宫颈癌组患者HPV阳性的高危率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组(χ2 = 114.425、P < 0.001)。HPV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PV感染(OR = 2.063、95%CI:2.011~2.124)和高危HPV感染(OR = 1.032、95%CI:1.005~1.114)均与宫颈癌发生呈正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0.033)。

    结论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呈正相关,有效筛查能够早期发现宫颈癌,以做好防控措施。

    Baidu(15)
  • 9.
    剖宫产术后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顾雯雯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2): 213-21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2.017
    摘要 (17) HTML (0) PDF (674 KB) (1)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感染原因以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少剖宫产感染的发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和工作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2至2014年84例剖宫产感染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84例感染者中,并发症居前三位的分别为剖宫产手术指征胎儿窘迫(21例,25.00%)、产程异常(18例,21.43%)和头盆不称(6例,19.05%);剖宫产感染部位居前三位的分别为手术切口(33例,39.29%)、生殖系统(18例,21.43%)和泌尿系统(14例,16.67%)。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产妇是否合并基础病变等因素与产妇剖宫产感染有关。实验室共检出病原菌56株(66.67%),感染病原菌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21.43%)、铜绿假单胞菌(11株,19.64%)、大肠埃希菌(9株,16.07%)。产妇年龄≥ 30岁、体重指数≥ 25、产程≥ 12 h、手术时间≥ 1 h、术中出血量≥ 500 ml、术后留置导尿时间≥ 12 h是引起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P均< 0.05)。

    结论

    对产妇分娩前的保健积极指导,严格控制剖宫产手术的适应证,产妇分娩期间去除不重要的诊疗操作,分娩前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病房和手术室的严格消毒无菌管理,对产妇剖宫产手术后有针对性的有效护理,能够有效避免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

    Baidu(13)
  • 10.
    神经型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钱芳, 高学松, 郭嘉祯, 张亦瑾, 段雪飞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1): 41-45.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1.009
    摘要 (49) HTML (0) PDF (614 KB) (1)
    目的

    探讨神经型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抗菌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9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0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神经型布鲁菌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多表现为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等。所有患者血清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阳性,6例患者行脑脊液布鲁杆菌凝集试验,其中4例阳性。所有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检查,7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白细胞数升高(以单核细胞升高为主),9例患者蛋白升高,5例糖减低。全部病例给予多西环素和利福平基础上联合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三联或四联初始抗病原治疗,序贯长疗程口服抗菌药物,平均疗程> 6个月。

    结论

    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留有后遗症。治疗上不同药理学机制的抗菌药物联合、足量、长疗程治疗有效。

    Baidu(12)
  • 11.
    孕期服用替比夫定进行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的产后肝功能观察
    庄虔莹, 刘敏, 付冬, 马小艳, 蔡晧东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3): 337-341.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3.018
    摘要 (18) HTML (0) PDF (729 KB) (1)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孕期是否服用替比夫定以及产后不同的停药时间对其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生育的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妊娠妇女626例,分为替比夫定组(LdT组,267例)和未用抗病毒药物组(对照组,359例);回顾性分析孕中期服用替比夫定与不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及不同停药时间的孕妇血清HBV DNA、产后肝功能的变化。

    结果

    LdT组母亲服用替比夫定后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 = 55.2413,P = 0.0000),LdT组孕妇产前HBV DNA< 500拷贝/ml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 49.5180,P = 0.0000)。两组母亲产后6个月内最高AL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0.021,P = 0.9836),对照组母亲产后ALT> 2 × ULN的病例数比LdT组多(χ2 = 9.1562,P = 0.002)。产后0~29 d停药的母亲ALT水平和> 2 × ULN的病例数均高于产后> 30 d停药者。

    结论

    替比夫定用于妊娠第3期加强HBV母婴阻断可以有效降低母亲体内HBV DNA水平,替比夫定治疗未增加产后ALT升高的风险,而产后停药过早可能增加ALT升高的风险。

    Baidu(11)
  • 12.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
    杨波, 向永胜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4): 413-41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4.006
    摘要 (49) HTML (0) PDF (651 KB) (1)
    目的

    分析发生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其防控措施进行探讨。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358例于本院ICU中心行动静脉置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数据,对可能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入组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10.34%,其中年龄(OR = 5.214、P = 0.000)、穿刺次数(OR = 3.823、P = 0.000)、置管时间(OR = 2.189、P = 0.002)、留置部位(OR = 2.227,P = 0.006)和糖尿病(OR = 3.323、P = 0.000)均为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7例发生血流感染的病例,分离出38株病原菌,其中G-菌19株(50%),G+菌15株(39.47%),真菌4株(10.53%)。

    结论

    年龄、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和留置部位和糖尿病均为引发ICU导管先惯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应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Baidu(11)
  • 13.
    2005至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肝病患者肝病疾病谱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欧蔚妮, 付艳, 邢卉春, 成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3): 327-33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3.016
    摘要 (16) HTML (0) PDF (768 KB) (1)
    目的

    探讨近年来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肝病疾病谱及其变化趋势,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性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旨在为肝病的防治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9年间,本院住院的、出院主要诊断为肝病且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齐全的患者,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回顾性分析各种肝病的构成比及逐年变化;进一步分析乙型病肝炎毒性相关的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资料(包括乙型病毒性、感染史、家族史、输血史、饮酒史)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相关资料。

    结果

    回顾性分析发现,此9年间,本院住院的肝病患者的疾病谱,仍以病毒性肝病,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为主。肝恶性肿瘤患者数量及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发现肝癌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或就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经抗病毒治疗后,肝癌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结论

    本研究发现近年来,住院的肝脏病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疾病,尤其是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经抗病毒治疗的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Baidu(10)
  • 14.
    恙虫病临床表现联合实验室检测积分诊断体系的建立
    赵琴, 李儒贵, 杨靖, 李健, 谭华炳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2): 188-1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2.012
    摘要 (24) HTML (0) PDF (670 KB) (1)
    目的

    探索建立临床表现联合实验室检测诊断恙虫病的积分体系。

    方法

    分析2015年临床确诊的16例恙虫病患者临床表现和血常规、降钙素原、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和凝血功能检验结果。设立恙虫病临床表现联合实验室检查的积分系统,将临床表现分为1类临床表现(发热、焦痂,每项积2分)、2类临床表现(皮疹、野外生活史,每项积1分),3类临床表现(呼吸系统如咳嗽、咯痰等;消化系统便血、腹胀、恶心等;心血管系统如心悸、胸闷等;神经系统如嗜睡、谵妄等,积0.5分);将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定位1类实验室证据(每项积1分),将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功能异常定为2类实验室证据(每项积0.5分),汇总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积分。对比分析抗-恙虫病东方体检测和巢式PCR检测恙虫病东方体结果与积分系统的相关性。探索根据临床表现联合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恙虫病的可能性。

    结果

    抗-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为93.75%(15/16),焦痂巢式PCR检测恙虫病东方体检测阳性率为100%(4/4)。全部恙虫病患者临床表现联合实验室检查积分系统≥ 8.5分者,其抗-恙虫病东方体阳性和(或)焦痂巢式PCR检测恙虫病东方体的阳性。

    结论

    通过建立恙虫病临床表现联合实验室检查积分体系,有利于在无抗-恙虫病东方体检测或PCR检测恙虫病东方体条件下临床诊断恙虫病。

    Baidu(10)
  • 15.
    46例神经梅毒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高俊华, 李务荣, 伍文清, 黄宇明, 许东梅, 张磊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5): 570-57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5.012
    摘要 (29) HTML (0) PDF (702 KB) (1)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

    46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0.00±10.78)岁。分为4组:无症状型神经梅毒8例(8/46,17.4%),头颅磁共振检查均未见异常。间质型神经梅毒9例(9/46,19.6%),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2例,急性或陈旧性梗死灶4例,颅内多发皮层异常信号2例,脑膜增强1例。脑实质型神经梅毒28例(28/46,60.9%),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9例,脑萎缩13例,脑积水1例,侧脑室旁缺血灶5例;2例脊髓痨患者头颅及腰椎磁共振检查均正常。梅毒性树胶肿1例(1/46,2.2%),头颅磁共振检查示右侧额叶及右侧小脑结节样强化灶,伴周围水肿。驱梅治疗后复查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

    结论

    神经梅毒表现多样,影像学多变,临床中需将梅毒血清学化验作为常规检查以减少误诊几率。

    Baidu(10)
  • 16.
    2012至2014年某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分析
    王盟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3): 333-33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3.017
    摘要 (15) HTML (0) PDF (703 KB) (1)
    目的

    分析某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临床标本按常规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

    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7 579例,其中多药耐药菌共3 223株,其中ESBLs-ECO占40.83%,其次为MDR-PA占19.45%。多药耐药菌主要来源于痰液(2 056株,63.79%),其次是分泌物标本(1 414株12.85%)和尿液(369株,11.45%);痰液标本中检出最多的是MDR-AB(550株,26.75%),在尿液标本、血液、分泌物以及脓液标准中检出最多的均为ESBLs-ECO。多药耐药菌感染科室主要分布于各种类型ICU病房中(53.94%),其次为神经内科(14.96%)和呼吸内科(8.75%)。

    结论

    本院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各ICU,加强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减缓多重耐药菌株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Baidu(8)
  • 17.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院感染分析及控制策略
    何展旺, 赖飚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2): 208-21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2.016
    摘要 (23) HTML (0) PDF (681 KB) (1)
    目的

    分析本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院感染情况,采取针对性医院感染控制策略,以降低静脉用药中心医院感染率。

    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4年9月本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院感染抽查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采取针对性控制策略,比较实施控制策略前后医院感染情况。

    结果

    76例次医院感染中,配药时未严格执行规范操作37例次(43.53%),配置环境空气消毒不合格23例次(27.06%),药液存放和运输不符合要求10例次(11.76%),配药人员手消毒不合格6例次(7.06%);实施医院感染控制策略后,因配药时未严格执行规范操作、配置环境空气消毒不合格、药液存放运输不符合要求、配药人员手消毒不合格均显著低于实施前(0.0075% vs 0.0449%、0.0075% vs 0.0279%、0.0032% vs 0.0121%、0.0011% vs 0.0073%和0.0139% vs 0.0923%)(P = 0.000、0.000、0.026、0.032、0.000)。

    结论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院感染主要影响因素是医务人员未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与空气污染所致,采取针对性控制策略,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Baidu(8)
  • 18.
    北京市某区水痘疫苗2剂次接种方案实施效果评价及水痘防控策略探讨
    许翠平, 陈春芝, 李娟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4): 388-391.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7.04.015
    摘要 (49) HTML (0) PDF (748 KB) (1)
    目的

    分析《北京市水痘疫苗使用技术指南(试行)》实施效果,探讨北京市水痘疫苗应用建议可行性,为进一步制定控制水痘疫情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统计北京市海淀区2010至2015年报告的水痘病例,采用χ2检验对疫情资料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0至2015年海淀区上报水痘病例共13 548例,历年发病率分别为90.05/10万、83.24/10万、72.00/10万、66.07/10万、53.39/10万和50.72/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至2012年组和2013至2015年组患者水痘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38.312、P < 0.001),其中4~7岁组、7~20岁组、20岁以上组患者水痘发病率分别为81.19/10万和56.62/10万(χ2 = 273.823、P < 0.001),832.38/10万和365.89/10万(χ2 = 273.823、P < 0.001),258.30/10万和195.37/10万(χ2 = 25.000、P < 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0~4岁组患者水痘发病率为284.49/10万和282.27/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22、P = 0.883)。

    结论

    海淀区水痘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北京市水痘疫苗使用技术指南(试行)》方案实施后,海淀区水痘发病率进一步下降。2剂次水痘疫苗接种能够有效提高易感人群保护率。

    Baidu(8)
  • 19.
    血清HBsAg、HBcrAg和HBV DNA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病理状态的评价
    张占卿, 陆伟, 翁齐铖, 张智勇, 沈芳, 王雁冰, 冯艳玲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2): 173-17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2.009
    摘要 (32) HTML (0) PDF (690 KB) (1)
    目的

    评价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有效性。

    方法

    共选取CHB患者211例,其中HBeAg阳性和阴性分别为125例和86例。血清HBsAg、HBeAg和HBcrAg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结果

    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HBcrAg和HBV DNA与肝脏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 0.05);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crAg和HBV DNA与肝脏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 0.01)。Bayes逐步判别分析显示,HBeAg阳性患者,仅血清HBsAg符合判别肝脏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方程纳入自变量的标准(F > 3.84),Fisher判别函数预测肝脏病理学分级G1、G3和分期S1、S4的正确率分别为62.7%、58.8%和63.8%、69.6%;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和HBcrAg分别符合判别肝脏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方程纳入自变量的标准(F > 3.84),Fisher判别函数预测肝脏病理学分级G1、G3和分期S1、S4的正确率分别为79.3%、66.7%和71.7%、75.0%。

    结论

    血清HBsAg对HBeAg阳性患者以及血清HBV DNA和HBcrAg分别对HBeAg阴性患者的肝脏病理学分级G1、G3和分期S1、S4有显著的预测意义。

    Baidu(7)
  • 20.
    持续质量改进在妇幼保健院感染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何琼霞, 郑春花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 (01): 96-9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1.023
    摘要 (19) HTML (1) PDF (633 KB) (3)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妇幼保健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本院感染控制管理中引入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建立质量改进小组,完善相关标准方案,并在医疗各个环节中贯彻执行。比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的医院感染控制效果。

    结果

    实施CQI后,患者院内感染知晓率由69.5%上升至90.8%,患者满意度由71.5%上升至98.8%,患者医院感染率由5.5%下降至2.0%,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由84.0%上升至91.7%,医疗用品消毒合格率由80.4%上升至97.9%,医疗垃圾处理合格率由82.3%上升至99.4%,与实施CQI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

    引入CQI方法有效提高了感染控制质量,得到了各级管理部门、医务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一致认可。

    Baidu(6)

阅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