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发热门诊患者就诊指引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6): 361-36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3.06.001
    摘要 (146) HTML (0) PDF (812 KB) (27)

    发热门诊是发现急性传染病尤其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哨点,是防止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医疗机构内暴发的第一道屏障,也在防止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社区进一步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避免呼吸道传染病在医院内传播,发热门诊应当对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开展筛查。筛查期间,发热门诊应当具备一定的抢救能力,对需要抢救的患者及时开展抢救,确保筛查患者的医疗安全。为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发热门诊设置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标准制定本指引。

  • 2.
    感染性腹泻诊治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6): 379-38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3.06.004
    摘要 (91) HTML (0) PDF (850 KB) (6)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感染性腹泻在诊疗中存在病原学诊断阳性率低、口服补液盐使用率低,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等问题。为提高感染性腹泻诊治质量,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3年11月13日发布了《感染性疾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包括感染性腹泻患者病原学诊断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口服补液盐使用率。为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上述质控指标,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订本共识,对感染性腹泻诊治关键质控环节、质控指标意义、质控指标信息化采集、医院和科室感染性腹泻诊治质量持续改进提出了建议。

  • 3.
    流行性感冒诊治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6): 372-37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3.06.003
    摘要 (75) HTML (1) PDF (854 KB) (9)

    流行性感冒在诊疗过程中存在流感样病例病原学检测率偏低、病原学确诊率偏低、抗病毒药物使用不及时、抗菌药物使用率高及重症病例救治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提高流行性感冒诊治质量,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3年11月13日发布了《感染性疾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包括抗流感病毒药物使用前流感病原学诊断阳性率、门诊流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流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流感重症患者病死率。为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上述质控指标,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订本共识,对流行性感冒诊治关键质控环节、质控指标意义、质控指标信息化采集、医院和科室流行性感冒诊治质量持续改进提出了建议。

  • 4.
    EB病毒感染与肝损伤
    徐京杭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6): 431-43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3.06.012
    摘要 (70) HTML (0) PDF (842 KB) (1)

    本视频重点介绍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肝损伤的密切关系,其临床特征多样,常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随年龄增长患者病情相对加重。EBV感染还可致淤胆型肝炎,伴不同程度黄疸。少数EBV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若不能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此外,EBV感染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均有一定关联。

    EBV属人类疱疹病毒4型,嗜淋巴细胞病毒属成员,为双链DNA病毒,于1964年由Epstein和Barr在Burkitt淋巴瘤细胞中发现,1968年确定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病原体。EBV相关疾病有鼻咽癌、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IM、噬血细胞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V感染。EBV并非嗜肝病毒,故其感染导致的肝损伤并不常见。有研究显示英国某地区1998至2011年1 995例黄疸和(或)肝炎患者,仅17例(0.85%)为EBV所致肝炎,但仍多于同期的甲型肝炎(11例)和急性乙型肝炎(16例)患者,故不能忽视。EBV感染与肝损伤密切相关,形式多样,以急性自限性肝炎最为常见,也可表现为淤胆型肝炎和肝衰竭,另外,慢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均与EBV有关。

    一、EBV感染所致急性自限性肝炎

    EBV感染所致急性自限性肝炎中最为常见的为EBV感染所致IM,该类患者肝损伤常见,多临床症状轻微,预后好;转氨酶轻中度升高为主,也可伴胆管酶升高;病程第2~3周出现,持续不超过3个月;少部分患者发生肝衰竭而死亡或行肝移植。

    EBV感染所致IM病情的影响因素如下:

    1.年龄:患者年龄越大,转氨酶升高率和黄疸发生率越高。研究显示,中老年EBV感染所致IM肝损伤更重,淋巴结肿大和典型IM三联征(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却较低,但难以早期考虑EBV感染而确诊。尽管IM患者中> 40岁人群的构成比并不高,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这部分人群肝损伤不容忽视。

    以往研究中,EBV感染所致肝炎被认为是IM的并发症,仅少见EBV感染所致肝炎而无IM典型三联征患者;后续有研究显示,中老年人中不少患者无典型IM表现而以EBV肝炎为主。故推测IM三联征或EBV肝炎可能是不同人群感染EBV后的不同临床表现。

    2.EBV DNA:EBV DNA是否对肝损伤有影响现有研究尚存在争议。

    3.免疫指标:有研究显示CD8+ T细胞高为危险因素(OR = 1.37),CD4+ T细胞高为保护因素(OR = 0.66),CD4/CD8+ T比例高为保护因素(OR = 0.15),有研究显示肝功异常患者较肝功正常者CD4+ T细胞较低,CD8+ T细胞较高,CD4/CD8+ T比例较低。

    4.临床类型:IM、嗜血细胞综合征以及恶性肿瘤疾病等。

    二、EBV感染所致淤胆型肝炎

    20多年以来,陆续有研究报道EBV导致淤胆型肝炎,1998年美国《内科学年鉴》报道2例(22岁女性,37岁女性);1998年《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报道1例60岁男性;2003年报道1例29岁女性;2005年报道24例(中位年龄20岁):患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中位数为749 IU/L(最高3 105 IU/L),胆红素中位数为12.6 mg/dl(最高47.5 mg/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中位数为179 IU/L(最高2 518 IU/L),咽炎或扁桃体炎发生率仅30%,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亡;2007年报道2例(分别为73岁男性和59岁男性)。

    三、EBV感染所致急性肝衰竭

    1950年美国报道1例24岁男性IM反复发作导致肝硬化,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伴有消化道症状、黄疸、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多次住院治疗;病程3年时行肝组织活检提示肝硬化,但该病例无法排除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未测定病毒壳抗原IgM、EBV早期抗原-D-IgA抗体、EBV核心抗原抗体或EBV DNA;无肝组织EBV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四、EBV感染所致肝硬化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97例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等)检测EBV DNA,其中36例阳性,61例阴性;EBV感染者年龄更大,白蛋白水平更低,CTP评分更高,提示EBV感染可能会影响肝硬化预后。

    五、EBV与自身免疫性肝炎

    有研究显示,EBV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存在相关性。

    综上,EBV感染造成的肝损伤多数为急性、自限性的,可伴胆汁淤积和肝衰竭。

  • 5.
    世界卫生组织《慢性乙型肝炎预防、诊断、关怀及治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
    张雨, 杨松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129-13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3.001
    摘要 (65) HTML (0) PDF (1557 KB) (1)

    为了更好地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目标,2024年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上发布了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防、诊断、关怀及治疗指南》,新版指南更新的核心为扩大检测和治疗范围并简化管理策略。WHO结合全球范围特别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现实情况,对2015版指南进行了更新。本文对该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摘译并做初步解读。

  • 6.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6): 385-38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3.06.005
    摘要 (54) HTML (0) PDF (454 KB) (7)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中存在HCV感染高危人群筛查率低、诊断率及治疗率低、疾病认知度低和治疗随访不规范等问题。为提高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质量,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3年11月13日发布了《感染性疾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包括抗-HCV阳性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检测率、HCV RNA阳性患者抗病毒治疗率。为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上述质控指标,国家感染性疾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订本共识,对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关键质控环节、质控指标意义、质控指标信息化采集、医院和科室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质量持续改进提出了建议。

  • 7.
    重症脑卒中后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及病原学特点
    孙剑玥, 黄瑾, 沈逸冕, 周超群, 程记伟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11-1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1.003
    摘要 (47) HTML (0) PDF (769 KB) (2)
    目的

    分析重症脑卒中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和病原学特点。

    方法

    收集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21例重症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按照是否发生VAP分成VAP组(53例)和非VAP组(68例),分析VAP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不同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及VAP的病原学分布和药敏特点。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VAP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结果

    121例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共53例,其发病率为43.8%(53/121)。VAP与非VAP组患者性别、卒中类型、气管插管方式、胃管留置率和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者年龄、卒中严重程度、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良好预后率及院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 2.092、95%CI:1.507~2.905、P < 0.001)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OR = 0.248、95%CI:0.103~0.599、P = 0.002)均为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使用时间1~7 d的患者VAP发生率为28.3%(17/60),机械通气使用时间8~14 d的患者VAP发生率为49.0%(2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00、P = 0.027);机械通气时间超过14 d的患者VAP发生率为100%(12/12),与机械通气8~14 d患者VAP发生率(49.0%,24/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VAP病原学分布:53例VAP患者痰中分离出病原菌95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5.8%(72/95),革兰阳性球菌占16.8%(16/95),真菌占7.4 %(7/95)。革兰阴性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占比最高,达34.7%(25/72)。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最高,达56.3%(9/16)。VAP药敏特点:VAP耐药现象严重,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是最为重要的4种革兰阴性耐药菌,仅对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和美罗培南等药物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革兰阳性耐药菌[9(56.3%)],除对万古霉素[1(11.1%)]、利奈唑胺[1(11.1%)]和替考拉宁[1(11.1%)]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多种抗菌药物均存在广泛耐药。

    结论

    重症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VAP发病率,年龄和卒中严重程度是VAP独立危险因素;VAP耐药现象严重,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是耐药率最高的革兰阴性和阳性菌株;VAP对卒中预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减少VAP的发生。

  • 8.
    维生素A与慢性肝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李敏, 杨世英, 高晓琴, 周丹, 唐筱, 张立婷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65-7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2.001
    摘要 (47) HTML (0) PDF (701 KB) (1)

    目前慢性肝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之一。维生素A(Vit A)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之一,其活性代谢产物视黄酸与视黄酸受体结合,通过视黄酸信号通路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肝脏是Vit A储存和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Vit A含量减少、代谢异常和视黄酸信号转导异常与多种肝脏疾病有关,而恢复Vit A相关信号转导、使用天然或合成类视黄醇以及针对特定视黄酸受体的新型激动剂显示出治疗前景,但仍有许多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围绕Vit A在慢性肝病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慢性肝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视野。

  • 9.
    发热门诊医生培训考核方案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6): 369-371.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3.06.002
    摘要 (45) HTML (0) PDF (717 KB) (3)

    发热门诊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哨点,是防止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医疗机构内传播的第一道屏障,在防止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社区进一步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筛查期间,发热门诊医生应对常见传染病开展筛查,同时应当具备一定的抢救能力,对需要抢救的患者及时开展抢救,确保筛查患者的医疗安全。为进一步提升发热门诊医生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和早治疗能力,切实保障就诊患者的医疗安全,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定《发热门诊医生培训考核方案》,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开展相关工作。

  • 10.
    慢性乙型肝炎新型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陈观梅, 左璇, 廖宝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7-1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1.002
    摘要 (44) HTML (0) PDF (716 KB) (3)

    慢性乙型肝炎(CHB)仍然是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持续进展可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甚至最终导致死亡。目前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并减少肝脏炎症,可以逆转肝纤维化及降低肝硬化、HCC的风险,但仍难以实现CHB的完全治愈,并且停止治疗后常出现复发。免疫治疗能够打破CHB患者对HBV的免疫耐受及恢复对HBV的免疫应答,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配合抗病毒药物有望实现CHB的治愈。

  • 11.
    如何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风险
    杨松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28-12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2.011
    摘要 (37) HTML (0) PDF (721 KB) (1)

    本视频主要介绍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us,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机制,以及如何尽可能地减少HCC的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治疗的目标是减少死亡与生活质量受损,长期有效的病毒抑制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风险及死亡风险,这与抗HBV治疗目标与WHO清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一致。

    一、HBV相关HCC的发病机制

    1.直接机制:HBV DNA整合,HBV编码致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插入诱变、基因组不稳定性、突变型HBV蛋白的表达、宿主癌基因的表达。

    2.间接机制:免疫系统介导;慢性炎症坏死,肝脏再生,纤维化。

    二、如何尽可能地减少HCC的发生

    1.抑制HBV复制直至清除cccDNA,减少整合机会:HBV DNA整合可导致选择性的克隆扩增和HCC发生(病毒感染→肝炎→肝硬化→HCC);CHB不同疾病分期阶段均可发生DNA整合与组织损伤;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HBV DNA整合;HBV DNA水平与发生HCC的风险及相关病死率相关;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NA]治疗可减少CHB患者中具有转录活性的病毒整合的数量;NA治疗可显著减少HBV DNA整合和肝细胞克隆扩增。

    2.稳定患者肝脏炎症损伤,减少肝细胞破坏及异常再生:肝脏炎症纤维化与HCC发生密切相关。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显性和隐性的疾病进展,可以预防肝炎发作;

    3.改善肝细胞生存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环境,进一步减少肝细胞坏死异常再生:抗病毒联合抗纤维化治疗可以降低HCC风险;

    4.消除其他引起肝损伤的病因如脂肪肝,饮酒等:干扰素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癌高风险人群发生HCC的风险。CHB患者HBSAg阴转可降低HCC复发风险;

    5.恢复或增强抗肿瘤免疫,消灭癌变肝细胞或微克隆病灶。

  • 12.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联合药敏试验研究
    韦涌涛, 王松霞, 苏爱美, 王东平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43-4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1.007
    摘要 (35) HTML (0) PDF (758 KB) (1)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药性,探讨黏菌素(COL)分别联合美罗培南(MEM)、头孢他啶(CAZ)、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及环丙沙星(CIP),阿米卡星(AK)分别联合TZP和CIP,TZP联合CIP对CRPA体外联合药物敏感性,筛选出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12月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临床样本中分离的非重复CRPA共22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棋盘法进行联合药敏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定联合效果。

    结果

    22株CRPA对哌拉西林(PRL)、头孢哌酮/舒巴坦(SCF)、氨曲南(ATM)、亚胺培南(IPM)和MEM 5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 90%,对头孢吡肟(FEP)、TZP、左氧氟沙星(LEV)、CAZ、CIP、庆大霉素(CN)、妥布霉素(TOB)及AK耐药率分别为81.8%(18/22)、77.3%(17/22)、77.3%(17/22)、72.7%(16/22)、68.2%(15/22)、63.6%(14/22)、63.6%(14/22)和54.5%(12/22),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耐药率为9.1%(2/22),对COL耐药率为0(0/22)。CRPA联合药敏显示:COL + MEM协同率为59.1%(13/22),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为100%(22/22)。COL + CAZ、COL + TZP、COL + CIP、AK + TZP、AK + CIP及TZP + CIP协同率分别为45.4%(10/22)、54.5%(12/22)、31.8%(7/22)、22.7%(5/22)、31.8%(7/22)和9.1%(2/22),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分别为81.8%(18/22)、90.9%(20/22)、77.3%(17/22)、77.3%(17/22)、68.2%(15/22)和59.1%(13/22),所有组合均未出现拮抗作用。

    结论

    CZA可单药用于CRPA敏感株,联合用药组中,COL + MEM组合的协同率与相加率最高,TZP + CIP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可作为临床经验用药参考。

  • 13.
    多重耐药菌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尹燕燕, 刘爱贤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83-9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2.004
    摘要 (35) HTML (1) PDF (792 KB) (5)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康复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1年预后。

    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神经重症康复病房住院的神经重症康复患者共248例,入院时患者无明显全身感染,根据住院期间是否被诊断为MDRO感染VAP分为病例组(80例)和对照组(168例)。各观察指标中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者采取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经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住院期间是否诊断MDRO感染VAP为因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重症康复患者MDRO感染VAP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危险因素预测住院期间获得MDRO感染VAP的价值。绘制生存曲线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

    结果

    符合入组条件的神经重症患者共248例,住院期间明确为MDRO感染的VAP患者(病例组)80例(32.26%),168例(67.74%)患者未诊断MDRO感染VAP(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Z = 0.221、P = 0.026)、GCS评分(Z = 3.153、P = 0.002)、发病至入院前时间(Z = 2.238、P = 0.025)、入院时血红蛋白(Z = 2.502、P = 0.012)、使用机械通气(χ2 = 18.750、P < 0.001)、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χ2 = 7.394、P = 0.007)、静脉使用抑酸药(χ2 = 8.556、P = 0.003)、使用中心静脉导管(CVC)(χ2 = 15.262、P < 0.001)和单次气管切开套管囊上引流量(χ2 = 17.908、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机械通气(OR = 2.514、95%CI:1.326~4.767、P = 0.005),使用CVC(OR = 2.400、95%CI:1.210~4.759、P = 0.012),GCS评分(OR = 0.845、95%CI:0.766~0.932、P = 0.001)和单次气管切开套管囊上引流量(OR = 2.323、95%CI:1.494~3.613、P = 0.032)均为神经重症康复患者MDRO感染VA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预测MDRO感染VAP的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时间、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时间、GCS评分和单次气管切开套管囊上引流量的灵敏度分别为43.7%、37.5%、68.7%和86.2%,特异性分别为94.0%、91.1%、54.8%和53.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7、0.632、0.623和0.728,最佳截断值分别为96 h、16 d、8和2.8 ml。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显示,病例组较对照组1年生存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9.004、P < 0.001)。

    结论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非必要导管日、促醒、减少气管切开套管囊上引流量可有效预防神经重症患者MDRO感染VAP。

  • 14.
    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展影响因素及标志物研究进展
    张麒, 马臻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1-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1.001
    摘要 (32) HTML (0) PDF (752 KB) (1)

    丙型肝炎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5 800万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每年约150万新发感染病例。直接抗病毒药物虽然可治愈丙型肝炎,但因该病发展隐匿,部分患者发现患病时已经进展到肝纤维化阶段,甚至是肝硬化、肝癌。早期肝纤维化可通过药物逆转,但仍有部分肝纤维化患者在药物治疗获得持续的生物化学和病毒学应答后仍可进展,预后不佳,因此研究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丙型肝炎肝纤维化早期进行诊断、干预和治疗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诊断肝纤维化的指标存在一定局限性,血清标志物对丙型肝炎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并不灵敏,因此迫切需要新的生物学标志物辅助临床诊断,旨在肝纤维化早期进行干预和治疗。本文从宿主、病原体和外部因素3个方面总结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阐述与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为丙型肝炎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干预以及延缓进展提供一定依据。

  • 15.
    肺泡灌洗液宏基因二代测序在儿童重症肺炎中的应用
    孙芳, 王军, 孙钊宁, 余宏川, 杨婷婷, 孙欣荣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27-3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1.005
    摘要 (31) HTML (2) PDF (1217 KB) (1)
    目的

    分析重症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研究病原体及其在儿童重症肺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呼吸科确诊为重症肺炎患儿的血液及呼吸道样本,将样本同时进行传统病原学和mNGS方法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病原检出率及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重症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mNGS检出病原分布,计数资料(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影像学和临床结局,病原体检出阳性率、临床符合率和真阳性率)以构成比或率表示,采用Pearson 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79例重症肺炎患儿,其中男52例、女27例,年龄为1月龄至14岁4月龄;其中肺泡灌洗液mNGS检出阳性率为84.8%(67/79),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3.4%(58/79),真阳性率为86.5%(58/67);传统方法检测病原阳性率为40.5%(32/79),与临床符合率为26.6%(21/79),真阳性率为65.6%(21/32)。mNGS检出阳性率、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以及真阳性率均高于传统检测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3.14、P < 0.001,χ2 = 34.66、P < 0.001,χ2 = 5.89、P = 0.015)。细菌为各年龄段(< 6个月、6个月~2岁、2~5岁和> 5岁)重症肺炎最常见病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05、42.71、37.79、22.77,P均< 0.001),其中以肺炎链球菌最为多见,在5岁以上患儿中肺炎支原体在常见病原体中居第2位。春季和冬季是儿童重症肺炎的高发季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65、27.24,P均< 0.001)。

    结论

    与常规检测方法相比,重症肺炎患儿应用肺泡灌洗液mNGS检测病原体,可显著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及临床诊断符合率。肺炎链球菌是儿童各年龄段重症肺炎最常见病原,肺炎支原体是5岁以上儿童重症肺炎的主要病原;儿童重症肺炎多出现在春季和冬季。

  • 16.
    1 349例肠道门诊患者院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王哲, 陈杨, 徐京杭, 李六亿, 樊亚楠, 纪童童, 胡可, 高慧, 于岩岩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19-2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1.004
    摘要 (31) HTML (0) PDF (773 KB) (2)
    目的

    了解肠道门诊患者院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科普教育,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肠道门诊的1 349例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病程、临床表现、抗菌药物的使用、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就诊前是否自行使用抗菌药物分为院前用过抗菌药物组(220例)和院前未用过抗菌药物组(1 067例),分析就诊前使用抗菌药物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分析其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共入组1 349例患者,其中男性681例(50.5%),女性668例(49.5%);平均年龄为(44.5 ± 19.09)岁。220例(16.31%)患者就诊前已使用过抗菌药物,使用喹诺酮类患者最多(110例、50%),其次为头孢菌素类(49例、22.3%)和青霉素类(17例、7.7%)。院前使用过抗菌药物的220例患者中,119例(54.1%)临床不建议其使用抗菌药物。较院前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院前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者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比例高(77.6% vs. 67.0%:χ2 = 9.592、P = 0.002),发病至就诊时间更长[34(16,55)h vs. 24(10,50)h:Z =-3.935、P < 0.001]、病程中最高体温更高[36.9(36.5,38.0)℃ vs. 36.7(36.5,37.2 )℃:Z = -3.563、P < 0.001]、腹泻次数更多[7(5,10) vs. 5(4,8):Z =-4.464、P < 0.001]。院前使用过抗菌药物组中建议使用抗菌药物患者较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者发病至就诊时间较短[29(12.5,44.5)h vs. 44(18,74)h:Z =-2.945、P = 0.003],最高体温较高[37.4(36.7,38.5)℃ vs. 36.7(36.4,37.0)℃:Z =-4.572、P < 0.001],便白细胞计数较高[3(0,15)个/HP vs. 0(0,0)个/HP:Z =-6.658、P < 0.001],出现呕吐(28.7% vs. 16.8%:χ2 = 4.473、P = 0.034)和发热(55.4% vs. 22.7%:χ2 = 24.951、P < 0.001)比例较高。院前未使用抗菌药物组中建议使用抗菌药物患者较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者发病至就诊时间较短[19(8,37)h vs. 26(11,56)h:Z =-4.331、P < 0.001],最高体温较高[36.9(36.5,37.9)℃ vs. 36.6(36.5,37.0)℃:Z =-6.723、P < 0.001],腹泻次数较多[6(4,10) vs. 5(4,8):Z =-3.512、P = 0.001],便白细胞计数较多[1(0,15)个/HP vs. 0(0,0)个/HP:Z =-12.237、P < 0.001],出现腹痛(70.4% vs. 58.3%:χ2 = 14.601、P < 0.001)、恶心(48.4% vs. 39.3%:χ2 = 7.871、P = 0.005)、发热(37.7% vs. 16.5%:χ2 = 58.642、P < 0.001)和里急后重(25.8% vs. 19.9%:χ2 = 4.685、P = 0.030)比例较高。发病至就诊时间< 24 h患者较> 24 h者最高体温较高[36.8(36.5,37.5)℃ vs. 36.6(36.4,37.0)℃:Z =-4.756、P < 0.001],出现腹痛(66.2% vs. 58.2%:χ2 = 7.120、P = 0.008)、恶心(50.8% vs. 33.9%:χ2 = 31.025、P < 0.001)、呕吐(33.11% vs. 13.9%:χ2 = 54.867、P < 0.001)、发热(28.6% vs. 18.2%:χ2 = 16.122、P < 0.001)比例较高。发病至就诊时间< 48 h组较> 48 h者患者最高体温较高[36.8(36.5,37.4)℃ vs. 36.6(36.4,36.9)℃:Z =-4.847、P < 0.001],出现腹痛(64.4% vs. 56.4%:χ2 = 5.660、P = 0.017)、恶心(46.2% vs. 31.8%:χ2 = 17.820、P < 0.001)、呕吐(28.3% vs. 10.4%:χ2 = 37.737、P < 0.001)和发热(27.5% vs. 12.1%:χ2 = 28.019、P < 0.001)比例较高。

    结论

    肠道门诊患者院前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仍存在,需将抗菌药物管理关口前移,可将高学历、中青年人群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强调腹泻次数多、体温高等并非抗菌药物适应证,病程长不能作为指导抗菌药物应用的标准。

  • 17.
    烟曲霉菌致深部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例
    徐保平, 彭怀文, 王晓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54-5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1.009
    摘要 (30) HTML (0) PDF (1944 KB) (1)
    目的

    探讨烟曲霉菌致皮肤软组织感染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方法

    分析2022年1月23日六安市中医院收治1例以皮肤软组织曲霉菌感染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住院资料,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以及治疗进行探讨。

    结果

    患者男性、29岁,既往无糖尿病史,以背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为首发症状,入院相关检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初始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次、静脉滴注、1次/8 h,疗程:21 d)抗感染治疗。患者脓性分泌物3 d后报阳(烟曲霉菌),予伏立康唑(200 mg/次、静脉滴注、1次/12 h、首日加倍、疗程:19 d)抗真菌治疗。经过骨科会诊后行胸背部脓肿切开病灶清除术,组织病理示:大量肉芽组织伴坏死。术中脓性组织微生物培养3 d后报阳(烟曲霉菌)。经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次、静脉滴注、1次/8 h、疗程:21 d)+伏立康唑(200 mg/次、静脉滴注、1次/12 h、疗程:19 d)抗感染治疗后患者脓性病灶逐渐缩小,顺利出院。

    结论

    曲霉菌导致的深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更为罕见。对基础有免疫功能紊乱的患者合并软组织感染,需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培养考虑真菌感染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

  • 18.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与肝癌防治
    杨松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64-6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1.011
    摘要 (29) HTML (0) PDF (750 KB) (1)

    本视频重点介绍3个方面的内容:病毒性肝炎的致命危害、丙型肝炎引发肝癌的机制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肝癌防治的基础)。

    1.肝癌为病毒性肝炎的致命危害:肝癌发病率在所有癌症中排第6位、死亡人数排第3位,2020年全球新发肝癌患者超90万,死亡人数超83万。全世界约50%的肝癌发生在中国,2020年我国新发肝癌患者超41万,死亡人数超39万逼近新发数。肝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为17%。罹患肝癌为患者和国家均带来极大的医疗负担。肝癌发生的主要诱因为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类和丙型肝炎分别占全球所有肝癌病例的44%和21%)、酒精(饮酒是最强的生活方式风险因素,占肝癌病例的26%)、吸烟、肥胖、糖尿病和黄曲霉素暴露,我国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所致肝癌相关风险比率为17.3。

    2.丙型肝炎引发肝癌的机制:我国肝癌的发生过程大多道循"病毒性肝类-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模式;HCV引发肝癌机制是由多种途径改变共同作用,肝癌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肝纤维化,8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都有肝纤维化病史。肝癌的发生有其疾病特异和非特异的发生机制,其中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硬化的必经和早期阶段,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在肝癌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3.肝癌防治的基础: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DAA)治疗的HCV感染者死亡、肝癌、肝硬化失代偿发生率更低,消除肝硬化患者HCV感染可降低肝脏/非肝脏并发症风险,国内外指南均推荐HCV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肝癌合并丙型肝炎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丙型肝炎DAAs治疗从源头即阻止病毒释放,另外,要重视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后肝癌的防治。

    综上,肝癌6大诱因中HCV感染相关风险位于第2位。HCV引发肝癌机制由多种途径改变共同作用。指南推荐病毒性肝炎、肝癌合并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为肝炎合并肝癌、肝硬化患者的生存带来显著获益,但丙型肝炎进展期纤维化与肝硬化患者丙型肝炎治愈后仍需注意肝癌的监测。

  • 19.
    187例单一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血流感染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
    李悦, 马序竹, 陈旭岩, 丰雯诗, 王逸群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3, 17 (06): 400-40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3.06.008
    摘要 (29) HTML (0) PDF (856 KB) (3)
    目的

    分析单一肠球菌血流感染(BSI)者的临床特征、耐药性及30 d内死亡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2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187例单一屎肠球菌或粪肠球菌BSI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分为屎肠球菌BSI组(133例)和粪肠球菌BSI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耐药性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类肠球菌BSI患者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一肠球菌BSI患者中159例(85.03%)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原发感染灶以肝胆(91例、48.66%)、胃肠(39例、20.86%)及泌尿生殖系统(30例、16.04%)为主。与粪肠球菌BSI组患者比较,屎肠球菌BSI组患者既往90 d内住院比例(78.95% vs. 62.96%:χ2 = 5.143、P = 0.023)和降钙素原(PCT)水平[3.20(0.71,11.77)ng/ml vs. 1.14(0.35,8.56)ng/ml:Z =-2.124、P = 0.035]均显著升高,而原发感染灶为泌尿生殖系统来源比例及感染后继发呼吸衰竭占比低(12.03% vs. 25.93%:χ2 = 5.506、P = 0.027,28.57% vs. 46.30%:χ2 = 5.401、P = 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3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32% vs. 33.33%:χ2 = 0.291、P = 0.589)。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 90%,显著高于粪肠球菌(91.73% vs. 12.96%:χ2 = 111.366、P < 0.001,90.98% vs. 11.11%:χ2 = 112.424、P < 0.001,92.48% vs. 38.89%:χ2 = 62.296、P < 0.001);其中分离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VRE)5株(2.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肿瘤(OR = 6.569、95%CI:1.625~26.556、P = 0.008)、白蛋白(ALB)< 30 g/L(OR = 5.173、95%CI:1.640~16.317、P = 0.005)及感染后继发心功能不全(OR = 10.361、95%CI:2.710~39.612、P = 0.001)均为屎肠球菌BSI患者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性用药为保护因素(OR = 0.106、95%CI:0.021~0.531、P = 0.006)。感染后继发呼吸衰竭(OR = 32.844、95%CI:1.946~554.441、P = 0.015)和肾功能不全(OR = 14.492、95%CI:1.422~147.683、P = 0.024)为粪肠球菌BSI患者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肠球菌BSI多为院内感染,以屎肠球菌为主,耐药率高,早期识别预后危险因素、积极抗感染治疗及加强脏器功能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20.
    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矛盾反应一例
    陈艳, 侍效春, 刘晓清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1): 49-53.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1.008
    摘要 (28) HTML (0) PDF (934 KB) (1)
    目的

    分析1例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矛盾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升临床对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矛盾反应的关注度。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20年9月8日收治的1例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矛盾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和预后。

    结果

    该患者以发热、头痛起病,脑脊液检查提示颅压明显升高,白细胞总数、蛋白水平高,氯化物水平降低,脑脊液及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头颅核磁共振提示多发异常信号,其余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考虑结核性脑膜炎可能性大,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临床症状和脑脊液指标一度好转,糖皮质激素减量后病情再度恶化,经系统检查除外其他感染后,考虑矛盾反应,糖皮质激素再次加量后好转。出院后1年复查头颅核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矛盾反应的病例临床较少见,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对抗结核治疗启动后反而出现病情加重者应警惕并发矛盾反应,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

阅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