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视频重点介绍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肝损伤的密切关系,其临床特征多样,常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随年龄增长患者病情相对加重。EBV感染还可致淤胆型肝炎,伴不同程度黄疸。少数EBV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若不能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此外,EBV感染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均有一定关联。
EBV属人类疱疹病毒4型,嗜淋巴细胞病毒属成员,为双链DNA病毒,于1964年由Epstein和Barr在Burkitt淋巴瘤细胞中发现,1968年确定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病原体。EBV相关疾病有鼻咽癌、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IM、噬血细胞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V感染。EBV并非嗜肝病毒,故其感染导致的肝损伤并不常见。有研究显示英国某地区1998至2011年1 995例黄疸和(或)肝炎患者,仅17例(0.85%)为EBV所致肝炎,但仍多于同期的甲型肝炎(11例)和急性乙型肝炎(16例)患者,故不能忽视。EBV感染与肝损伤密切相关,形式多样,以急性自限性肝炎最为常见,也可表现为淤胆型肝炎和肝衰竭,另外,慢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均与EBV有关。
一、EBV感染所致急性自限性肝炎
EBV感染所致急性自限性肝炎中最为常见的为EBV感染所致IM,该类患者肝损伤常见,多临床症状轻微,预后好;转氨酶轻中度升高为主,也可伴胆管酶升高;病程第2~3周出现,持续不超过3个月;少部分患者发生肝衰竭而死亡或行肝移植。
EBV感染所致IM病情的影响因素如下:
1.年龄:患者年龄越大,转氨酶升高率和黄疸发生率越高。研究显示,中老年EBV感染所致IM肝损伤更重,淋巴结肿大和典型IM三联征(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却较低,但难以早期考虑EBV感染而确诊。尽管IM患者中> 40岁人群的构成比并不高,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这部分人群肝损伤不容忽视。
以往研究中,EBV感染所致肝炎被认为是IM的并发症,仅少见EBV感染所致肝炎而无IM典型三联征患者;后续有研究显示,中老年人中不少患者无典型IM表现而以EBV肝炎为主。故推测IM三联征或EBV肝炎可能是不同人群感染EBV后的不同临床表现。
2.EBV DNA:EBV DNA是否对肝损伤有影响现有研究尚存在争议。
3.免疫指标:有研究显示CD8+ T细胞高为危险因素(OR = 1.37),CD4+ T细胞高为保护因素(OR = 0.66),CD4/CD8+ T比例高为保护因素(OR = 0.15),有研究显示肝功异常患者较肝功正常者CD4+ T细胞较低,CD8+ T细胞较高,CD4/CD8+ T比例较低。
4.临床类型:IM、嗜血细胞综合征以及恶性肿瘤疾病等。
二、EBV感染所致淤胆型肝炎
20多年以来,陆续有研究报道EBV导致淤胆型肝炎,1998年美国《内科学年鉴》报道2例(22岁女性,37岁女性);1998年《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报道1例60岁男性;2003年报道1例29岁女性;2005年报道24例(中位年龄20岁):患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中位数为749 IU/L(最高3 105 IU/L),胆红素中位数为12.6 mg/dl(最高47.5 mg/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中位数为179 IU/L(最高2 518 IU/L),咽炎或扁桃体炎发生率仅30%,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亡;2007年报道2例(分别为73岁男性和59岁男性)。
三、EBV感染所致急性肝衰竭
1950年美国报道1例24岁男性IM反复发作导致肝硬化,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伴有消化道症状、黄疸、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多次住院治疗;病程3年时行肝组织活检提示肝硬化,但该病例无法排除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未测定病毒壳抗原IgM、EBV早期抗原-D-IgA抗体、EBV核心抗原抗体或EBV DNA;无肝组织EBV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四、EBV感染所致肝硬化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97例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等)检测EBV DNA,其中36例阳性,61例阴性;EBV感染者年龄更大,白蛋白水平更低,CTP评分更高,提示EBV感染可能会影响肝硬化预后。
五、EBV与自身免疫性肝炎
有研究显示,EBV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存在相关性。
综上,EBV感染造成的肝损伤多数为急性、自限性的,可伴胆汁淤积和肝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