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Piezo1在感染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刘欢, 邢皓, 常正奇, 张记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63-26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2
    摘要 (100) HTML (0) PDF (1412 KB) (8)

    Piezo1是一种新颖的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MSCP),于2010年在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Neuro2A中发现其由Fam38a基因编码。Piezo1广泛表达于多种脏器及细胞如肺、皮肤、膀胱、肾脏、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其被机械刺激时激活,通过调控细胞内外Ca2+浓度进而调节下游胞内信号通路。近年来研究表明,Piezo1在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Piezo1的基本生理功能及调控机制、Piezo1在免疫细胞中的功能及Piezo1与感染相关疾病的关系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感染相关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 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快速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研究及模式探索
    戚仕轩, 阮连国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193-19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1
    摘要 (80) HTML (4) PDF (1314 KB) (14)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发现即治疗”的倡议,2023年我国在诸多国际指南的基础上颁布了《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建议所有HIV感染者于确诊7日内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甚至在确诊当天即启动ART。该模式可提高治疗覆盖率和治疗队列保持率、ART成功率以及降低病死率等。我国已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推动快速启动ART模式,但该治疗模式的推行仍面临来自患者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治疗管理等结构因素的挑战。可通过加强医防融合,简化转介流程、探索流动人口转介治疗模式、加强医务人员快速启动ART理念和能力培训、提高实验室报告及时性和ART药物可及性等方面完善进一步的探索调整,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快速启动ART模式。本文对HIV感染者快速启动ART研究现状和启动ART模式进行综述。

  • 3.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状况的变化趋势
    丁科, 张亚琼, 刘杰, 邓莉平, 张永喜, 熊勇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78-28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4
    摘要 (68) HTML (0) PDF (891 KB) (7)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AR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变化趋势。

    方法

    以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治的53例ARL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开始本院ARL患者抗肿瘤方案有所改进,故以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97例ARL患者为研究组;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病理分型、Ann Arbor分期、中枢侵犯和骨髓侵犯等]及生存状态。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确诊ARL时平均年龄大[(48.81 ± 12.50)岁 vs. (43.13 ± 12.75)岁:t = 2.65、P = 0.010],临床分期为Ⅲ~Ⅳ期者占比高(81.44% vs. 54.72%:χ2 = 13.722、P < 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差(3~5分比例:84.53% vs. 66.04%:χ2 = 7.495、P = 0.024),骨髓受侵犯者占比高(46.39% vs. 28.30%:χ2 = 4.673、P = 0.031),淋巴瘤病理分型变化显著(P = 0.003)[伯基特淋巴瘤(BL)患者占比显著升高(37.11% vs. 9.4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比降低(44.33% vs. 67.92%)];而两组患者的性别、CD4+ T细胞计数、是否中枢侵犯、是否接受ARL治疗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随访期间共93例(研究组55例,对照组38例)ARL患者死亡,随访时间为11.21(4.00,29.25)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10.0(4.50,24.50)个月和7.0(2.0,112.0)个月(Z = 0.11、P = 0.910),1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4.64%和41.51%(χ2 = 2.363、P = 0.124),其中接受抗肿瘤治疗患者的1年OS率分别为69.33%和60.0%(χ2 = 0.931、P = 0.335),未接受肿瘤治疗患者的1年OS率分别为4.55%和5.56%(P > 0.9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进展是导致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死亡主要原因,分别高达81.82%(45/55)和81.58%(31/38)。

    结论

    近年ARL患者发病年龄推迟,BL占比较前明显增多,ARL临床分期分级更差,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更加迫切。

  •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继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肝门静脉积气一例
    徐保平, 彭怀文, 喻怀斌, 王晓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50-255.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9
    摘要 (57) HTML (5) PDF (1241 KB) (2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继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肝门静脉积气(HPVG)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1例COVID-19继发DKA合并HPVG患者的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患者,男性77岁,2022年2月25日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多次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咽拭子)阳性,诊断为COVID-19,外院予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2月27日患者症状加重,伴有纳差、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本院血液相关检查提示DKA、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胸部+全腹部CT平扫示:左侧胸腔积液伴左肺下叶膨胀不全,双肺炎性病变;门静脉及分支多发积气,腹腔肠管多发扩张积气、积液,并大小不一液平,腹腔少量积液,考虑肠梗阻。入院后立即急诊剖腹探查术,术后予机械通气,美罗培南(1.0 g、静脉滴注,1次/8 h)+利奈唑胺(600 mg、静脉滴注,1次/12 h)抗感染、化痰、补液、控制血糖、护胃、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患者于2022年2月28日下午呈逸博心律,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

    COVID-19继发DKA合并肠梗阻、HPVG临床罕见,患者病情危重且病死率高,临床医师需提高对COVID-19肺外并发症的认知,尤其是胃肠道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

  • 5.
    1 916例肠道门诊食源性疾病患者病原学监测和临床特征
    周冠宇, 谭鲁平, 杨亚晶, 李晓光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00-20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2
    摘要 (47) HTML (2) PDF (829 KB) (19)

    目的

    回顾性研究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病原学监测结果和临床特征,以期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肠道门诊2014年1月至2023年8月所收治的食源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监测结果。按照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病原阳性组(494例)和病原阴性组(1 422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等指标。

    结果

    共收集病例1 916例,其中男性1 008例(52.6%),女性908例(47.4%);职业类型主要为学生623例(32.5%)、干部职员498例(26.0%)。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5~10次/d(1 156例、60.3%)和水样便(1 433例、74.8%),其他症状主要有腹痛(1 123例、58.6%)、恶心(1 038例、54.2%)、呕吐(666例、34.8%)和发热(498例、26.0%)等。1 916例患者中,494例检出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25.8%,其中336例检出细菌,167例检出病毒,9例同时检出细菌和病毒。共检出504株病原体,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169株(33.5%),沙门菌62株(12.3%)、弧菌59株(11.7%)、弯曲菌38株(7.5%)、诺如病毒131株(26.0%)和轮状病毒35株(6.9%)。病原阳性组与病原阴性组患者职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534、P = 0.029);两组患者发病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267、P < 0.001),以第三季度(7~9月份)病原阳性例数最多(690例)。病原体检测阳性患者中,主要病原体为细菌和病毒,其中第一、二、三、四季度检出细菌的比例依次是8.9%(5/56)、66.7%(118/177)、94.0%(189/201)和40.0%(24/60),以第三季度最高。病原阳性组和阴性组中发热患者分别占32.8%(162/494)和23.6%(336/1 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009、P < 0.001)。病原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腹泻类型(χ2 = 6.537、P = 0.037)和进食食品类型(χ2 = 45.757、P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食源性疾病是腹泻患者常见病,夏秋季高发,有特征性的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点,需针对重点人群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测和防控。

  • 6.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预警指标
    郑宝英, 黄小兰, 贾楠, 朱春梅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15-221.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4
    摘要 (46) HTML (0) PDF (1018 KB) (8)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早期预警指标,特别纳入了外周血CXC趋化因子配体9(CXCL9)的检测,为临床早期识别RMPP并及早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且临床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12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RMPP患儿45例(RMPP组),非RMPP患儿8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肺内外并发症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儿血清CXCL9水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RMPP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CXCL9与发热时间、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肺内并发症及肺外并发症的相关性。

    结果

    RMPP组患儿发热时间[12(11,15)d vs. 10(8,11)d]和住院时间[9(6,11)d vs. 6(4,7)d]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 =-5.929、P <0.001,Z =-5.949、P < 0.001);肺内(48.9% vs. 14.5%)及肺外(71.1% vs. 33.7%)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 17.734、P < 0.001,χ2 = 16.369、P < 0.001)。RMPP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例(t = 2.339、P = 0.021)、CRP(Z =-4.564、P < 0.001)、D-二聚体(Z =-6.024、P < 0.001)、LDH(Z =-5.535、P < 0.001)、CXCL9(Z =-2.181、P = 0.029)、IL-6(Z =-4.2、P < 0.001)和IFN-γ(Z =-3.729、P < 0.00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OR = 1.818、95%CI:1.363~2.425、P < 0.001)、CXCL9水平(OR = 1.002、95%CI:1.000~1.004、P = 0.04)均为RMPP的影响因素。外周血CXCL9水平与CRP(r = 0.179、P = 0.044)、LDH(r = 0.262、P = 0.003)和血清IL-6(r = 0.279、P = 0.001)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IFN-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 = 0.441、P < 0.001)。

    结论

    RMPP患儿发热时间、外周血CRP、D-二聚体、LDH、IL-6、IFN-γ及血清CXCL9水平显著升高,且发热时间、血清CXCL9水平为RMPP的影响因素,以上指标均可成为RMPP的良好预警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7.
    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任玲, 但红霞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321-32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6.001
    摘要 (42) HTML (0) PDF (830 KB)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临床及病理表现往往较为复杂,临床治疗棘手,预后不佳。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在抗炎、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方面具有广泛药理作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黏膜溃疡、结节性痒疹、机会性感染、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和Castleman病等HIV感染相关疾病中。本文主要对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在上述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8.
    肺结核诊治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9-1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2
    摘要 (40) HTML (3) PDF (931 KB) (129)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结核病负担沉重,耐药问题尤为突出。肺结核患者的早期识别、病原学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是降低疾病传播、病死率和耐药发生率的关键环节。为提升肺结核诊治质量,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制定了一系列肺结核诊治质量控制指标,涵盖非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肺结核患者转诊率,以及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病原学阳性患者耐药筛查率、标准治疗方案使用率、病原学阴性患者规范化诊断率和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规范处置率等关键环节。本共识提出了指标监测方法、数据采集要求及持续质量改进建议,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肺结核诊治质量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从而降低结核病的传播风险和病死率。

  • 9.
    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贴敷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一例及文献复习
    丁兴欢, 王小永, 李风志, 梁博, 冯恩山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314-31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9
    摘要 (39) HTML (0) PDF (3742 KB) (17)

    目的

    分析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案,以提高临床对合并HIV感染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关注。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20年9月收治的1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41岁、男性,以左侧肢体偏瘫起病,发病后间断出现腔隙性脑梗塞表现,患者HIV感染12年,发病前一年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颈部超声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入本院后行磁共振成像(MRI)、CT灌注成像(CTP)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后确诊“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给予行颞浅动脉额支-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浅动脉顶支贴敷术,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未再发生脑梗塞事件。

    结论

    HIV感染可能加速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对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颞浅动脉额支-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浅动脉顶支贴敷术可增加脑灌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防同侧脑卒中再发。

  • 10.
    胃肠炎继发脓毒症感染创伤弧菌ST14514的病原学诊断与文献病例回顾分析
    奚卫, 王闻卿, 刘玥, 王亚楠, 许学斌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93-30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6
    摘要 (38) HTML (3) PDF (1353 KB) (11)

    目的

    基于急性脓毒症病例解读创伤弧菌的表型、基因型和遗传特征,提升新发人兽共患病诊疗能力。

    方法

    2016 年6 月21 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入院的急性肠胃炎继发脓毒症1 例患者(男性、71 岁)48 h 血培养菌株经质谱、生化和耐药表型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WGS)预测多位点序列型(MLST)、注释耐药基因与可移动元件和毒力因子,菌株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构建进化树基因簇(C1 ~C4);查找文献分析2012 至2023 年我国(含港台)创伤弧菌病例特征、比对中国、美国以及韩国创伤弧菌感染病例特征。

    结果

    患者有食用海鲜史和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诊断脓毒症、急性胃肠炎。医嘱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吡肟抗感染及对症治疗14 d治愈。菌株经质谱和生化鉴定为创伤弧菌(生物1 型),除多粘菌素耐药外对其他药物均敏感;WGS 预测为新序列型ST14514,聚类分析属C1 临床型菌株,携带高毒力基因wza、vvhA、rtxA、vvp、luxS;我国15 个省报告的148 例创伤弧菌病例前5 位为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上海市和江苏省,集中在东南沿海且有向内地蔓延趋势,男女比值约4 ∶1,培养与mNGS 各确诊132 例和16 例;死亡55例(37.16%),涉海水、鱼虾刺伤、食用海鲜等暴露病例99 例(66.89%);我国创伤弧菌感染病死率低于美国、韩国,暴露史以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海水(产品)为主要感染途径,高死亡特征为男性肝脏病(肝炎、酒精肝、肝硬化)。

    结论

    本例ST14514 属新型、高毒力和低耐药的C1 临床型菌株,创伤弧菌肠胃炎继发脓毒症病例罕见且有隐匿性,应加强专业机构和大众对创伤弧菌疾病诊断与生态型及暴露风险的宣传教育,以提升治疗能力降低病死率。

  • 11.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风险预测模型
    黄鸿初, 黄美容, 温丽红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85-2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5
    摘要 (38) HTML (1) PDF (1053 KB) (7)

    目的

    分析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M)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与验证预测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首发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43例)和对照组(77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预测模型(R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图,评估预测模型对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发生风险的区分度和准确度。

    结果

    120例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患者43例,感染率为35.83%(43/120)。43份感染者标本中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3株(70.21%)、革兰阳性菌12株(25.53%)和真菌2株(4.26%)。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次数≥ 3次(OR = 2.561、95%CI:2.019~5.031、P < 0.001)、皮肤黏膜损害(Ⅰ级:OR = 1.547、95%CI:1.215~1.978、P < 0.001;Ⅱ级:OR = 2.649、95%CI:1.134~4.547、P < 0.001;Ⅲ级:OR = 3.423、95%CI:1.753~6.686、P < 0.001)、粒细胞缺乏期mIPS评分≥ 13分(OR = 4.447、95%CI:1.830~8.842、P < 0.001)、粒细胞缺乏≥ 7 d(OR = 5.571、95%CI:1.842~9.421、P <0.001)、住院≥ 14 d(OR = 2.213、95%CI:1.264~4.431、P < 0.001)均为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46(95%CI:0.809~0.88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5%和89.67%,预测感染发生的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风险的概率与实际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69、P = 0.643)。

    结论

    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风险较高,化疗次数≥ 3次、有皮肤黏膜损害、粒细胞缺乏期mIPS评分≥ 13分、粒细胞缺乏≥ 7 d和住院≥ 14 d均为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感染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12.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23-2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4
    摘要 (37) HTML (5) PDF (988 KB) (36)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涉及妇产科、感染科等多个科室,在诊疗中存在孕妇HBV表面抗原(HBsAg)筛查、HBsAg阳性孕妇分娩后新生儿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提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诊疗质量,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制定了阻断HBV母婴传播质控指标并进一步制订本共识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此质控指标。本共识对质控指标意义、信息化采集和阻断HBV母婴传播诊治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 13.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高风险人群评估及治疗
    杨松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56-25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10
    摘要 (36) HTML (0) PDF (811 KB) (6)
  • 14.
    慢性乙型肝炎及并发症诊治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6-2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3
    摘要 (36) HTML (1) PDF (986 KB) (44)

    慢性乙型肝炎(CHB)及并发症临床诊疗存在疾病认知度低、诊断率和治疗率低,治疗和随访不规范等问题。为提高CHB及并发症诊治质量,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定了CHB及并发症诊治的6项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为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这些质控指标,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订本共识,对CHB及并发症诊治质控指标定义、意义和信息化采集,医院和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出了意见。

  • 15.
    幽门螺杆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崔玉峰, 林毅军, 王志民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57-26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1
    摘要 (35) HTML (0) PDF (922 KB) (5)

    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诊断金标准通常为组织病理、细菌培养或13C/14C尿素呼气试验。组织学检查和细菌培养为侵入性检查,技术要求高、耗时长,不适用于儿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13C尿素呼气试验价格高,14C有放射性不推荐儿童或孕妇使用,且尿素呼气试验易受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物等药物干扰。分子检测在菌株分型、抗菌药物耐药筛选具有优势,而且样本来源多样,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检测均能应用。本文对Hp分子检测技术做一综述。

  • 16.
    临床价值驱动的肝衰竭创新药物/治疗临床研究
    陈煜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320-32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10
    摘要 (35) HTML (0) PDF (770 KB) (5)
  • 17.
    2005至2021年广东省汕头市某综合医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生存状况影响因素
    吴令杰, 陈瑞烈, 肖湘明, 郭耿龙, 林钟滨, 张海生, 周敏, 陈妙华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07-21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3
    摘要 (35) HTML (1) PDF (1295 KB) (12)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汕头市中心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HIV/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采用寿命表法、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的生存率和影响生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1 085例研究对象主要以男性为主(占83.1%),中位年龄[41(29,53)]岁;主要经性传播感染[811例(74.7%)];1 012例(93.2%)患者初始接受国家免费一线抗病毒治疗。随访过程中发生血肌酐异常患者15例(1.4%),其中9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入组观察对象抗病毒治疗第1、3、5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88%、88%和8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50岁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 30岁组患者的2.213倍(95%CI:1.188~4.124、P < 0.001);CD4+ T淋巴细胞≥ 350个/μl患者、CD4+ T淋巴细胞为200~349个/μl患者和CD4+ T淋巴细胞为100~199个/μl患者的死亡风险分别为CD4+ T淋巴细胞< 100个/μl患者的0.325倍(95%CI:0.147~0.721、P = 0.006)、0.456倍(95%CI:0.245~0.850、P = 0.013)和0.535倍(95%CI:0.292~0.978、P = 0.042);接受抗病毒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Ⅳ期患者的死亡风险是Ⅰ期患者的3.875倍(95%CI:1.537~9.771、P = 0.004)。

    结论

    汕头市HIV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年龄50岁及以上、低CD4+ T淋巴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为Ⅳ期均为影响本地区HIV/AIDS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该地区HIV/AIDS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 18.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期间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
    袁丹, 钟潇, 王明松, 贾康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29-23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6
    摘要 (34) HTML (2) PDF (1088 KB) (5)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SCI-NB)患者间歇导尿(IC)期间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三六三医院收治的76例SCI-N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IC期间尿路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分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和随机森林算法分析SCI-NB患者IC期间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建立SCI-NB患者IC期间的尿路感染风险评估量表。

    结果

    SCI-NB患者IC期间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6.05%(35/76);感染者尿标本共检出55株病原菌,分别为革兰阴性菌70.91%(39/55),革兰阳性菌21.82%(12/55)和真菌7.27%(4/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随机森林算法结果显示,年龄≥ 50岁(OR = 5.075、95%CI:5.067~5.575、P = 0.003)、间歇导尿频次≥ 3次/d(OR = 3.278、95%CI:2.915~3.306、P = 0.017)、病程≥ 6个月(OR = 7.629、95%CI:7.047~7.922、P = 0.006)、抗菌药物使用> 2种(OR = 3.529、95%CI:2.908~3.741、P =0.010)、PCT ≥ 2.07 μg/L(OR = 35.489、95%CI:35.201~36.105、P < 0.001)、CRP ≥ 14.98 mg/L(OR = 46.216、95%CI:45.458~46.340、P < 0.001)、IL-6 ≥ 12.72 ng/L(OR = 39.137、95%CI:38.865~39.671、P < 0.001)以及TNF-α ≥ 126.43 μg/L(OR = 23.356、95%CI:22.294~22.472、P <0.001)均为SCI-NB患者IC期间发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在风险评估量表中的分值分别为0.80、0.58、1.00、0.62、1.76、1.89、1.80和1.55分。风险评估量表的灵敏度为78.90%,特异性为71.70%,感染预测值为85.29%,未感染预测值为87.50%。

    结论

    SCI-NB患者IC期间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上应针对引起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加强SCINB患者IC期间护理监管,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 19.
    阿达木单抗治疗银屑病致播散性肺结核一例并文献复习
    李可心, 鲁瑞, 田燕, 王文俊, 李维, 万月强, 翟嵩, 刘拉羊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45-24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8
    摘要 (34) HTML (2) PDF (2924 KB) (21)

    目的

    探讨阿达木单抗诱发潜伏性结核感染再激活的诊疗及预防。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3年3月收治的1例31岁男性患者应用阿达木单抗治疗银屑病致播散性肺结核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行探讨。

    结果

    患者既往有银屑病病史3年,发病前半年接受“阿达木单抗”治疗;以“发热、干咳”起病,入院后结合患者生物制剂用药史、发热及干咳症状、肺部粟粒性改变和肿大淋巴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学和病原学阳性结果,诊断为播散性肺结核。启动异烟肼(300 mg、1次/d)+利福平(600 mg、1次/d)+吡嗪酰胺(500 mg、3次/d)+乙胺丁醇(1 000 mg、1次/d)抗结核治疗,同时联合静脉滴注莫西沙星(4 00 mg、1次/d)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咳嗽消失。随访5个月,无发热、咳嗽,复查胸部CT提示两肺弥漫多发粟粒样结节消失。

    结论

    使用包括阿达木单抗在内的TNF-α拮抗剂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症状、体征、胸片,加强用药前评估和用药过程监测,有助于预防或及早干预阿达木单抗所致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再激活。

  • 20.
    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完全病毒学应答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检测及影响因素
    吴娟丽, 张域爽, 高涵, 张毅恒, 王磊, 曲云东, 李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343-34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6.004
    摘要 (34) HTML (0) PDF (1227 KB) (1)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核糖核酸(RNA)仍可检测到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特点。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20 年3 月至2024 年4 月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肝病科门诊的360 例CHB 和149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接受NAs 治疗且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通过实时恒温扩增和检测技术(SAT)检测HBV RNA。根据HBV RNA 是否低于检测下限将患者分为HBV RNA 可测组(335 例)和HBV RNA 不可测组(174 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血清HBV RNA 可测的相关因素。在HBV RNA 可测组中比较不同诊断、HBV e 抗原(HBeAg)状态、HBV 表面抗原(HBsAg)水平患者HBV RNA 定量差异。

    结果

    HBeAg 阳性患者血清HBV RNA 阳性率为94.6%(157/166),高于HBeAg 阴性患者的51.9%(178/343)(χ2 =90.582、P < 0.001);HBV RNA 可测组较HBV RNA 不可测组患者HBsAg 水平[3.1(2.6,3.6)log10IU/ml]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6.239、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乙型肝炎肝硬化(OR = 2.305、95%CI:1.419 ~3.742、P = 0.001)、HBeAg 阳性(OR = 14.852、95%CI:7.212 ~30.586、P < 0.001)以及血清HBsAg > 2.56 log10IU/ml(OR =2.645、95%CI:1.654 ~4.232、P < 0.001)均为血清HBV RNA 可测的危险因素。

    结论

    NAs 经治实现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患者中,乙型肝炎肝硬化、HBeAg 阳性以及较高水平HBsAg 均为血清HBV RNA 可测的危险因素,在这部分患者进行HBV RNA 检测有助于更全面评估病毒转录和复制状态。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