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Piezo1在感染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刘欢, 邢皓, 常正奇, 张记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63-26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2
    摘要 (175) HTML (1) PDF (1412 KB) (10)

    Piezo1是一种新颖的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MSCP),于2010年在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Neuro2A中发现其由Fam38a基因编码。Piezo1广泛表达于多种脏器及细胞如肺、皮肤、膀胱、肾脏、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其被机械刺激时激活,通过调控细胞内外Ca2+浓度进而调节下游胞内信号通路。近年来研究表明,Piezo1在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Piezo1的基本生理功能及调控机制、Piezo1在免疫细胞中的功能及Piezo1与感染相关疾病的关系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感染相关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 2.
    肺结核诊治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9-1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2
    摘要 (97) HTML (11) PDF (931 KB) (184)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结核病负担沉重,耐药问题尤为突出。肺结核患者的早期识别、病原学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是降低疾病传播、病死率和耐药发生率的关键环节。为提升肺结核诊治质量,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制定了一系列肺结核诊治质量控制指标,涵盖非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肺结核患者转诊率,以及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病原学阳性患者耐药筛查率、标准治疗方案使用率、病原学阴性患者规范化诊断率和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规范处置率等关键环节。本共识提出了指标监测方法、数据采集要求及持续质量改进建议,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肺结核诊治质量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从而降低结核病的传播风险和病死率。

  • 3.
    肝素结合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儿童大叶性肺炎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
    李沛, 张海龙, 茅佳洋, 徐大荣, 赵菁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84-95.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2.004
    摘要 (88) HTML (2) PDF (1324 KB) (15)

    目的

    探究肝素结合蛋白(HBP)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儿童大叶性肺炎(LP)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HBP和IL-6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收治的160例LP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肺炎病情分为普通肺炎组(93例)和重症肺炎组(67例),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60例)。比较3组儿童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分析普通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3 d、7 d和14 d的HBP和IL-6水平。应用分层回归(前进法)分析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发热时间、住院时间、肺叶病变和病原体分布对ΔHBP和ΔIL-6的影响。应用局部加权回归(Lowess)分析普通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HBP与IL-6水平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BP和IL-6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HBP、IL-6单独与二者联合对LP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HBP和IL-6水平与病情关联强度的剂量-反应关系。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HBP、IL-6模型的临床实用价值。

    结果

    普通肺炎组、重症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CD4+ T、CD8+ T和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0.899、68.235、7.467、24.068、41.612、151.070、283.137、435.08、73.047、68.450、59.703、28.519、32.398、30.491,P均< 0.001)。普通肺炎组与重症肺炎组患儿发热时间、住院时间、NEU、PLT、NLR、ESR、CRP、PCT、IgA、IgG、IgM、CD4+ T、CD8+ T和CD4+/CD8+ T(t = 7.681、8.628、3.969、4.125、4.474、5.551、4.025、11.996、7.188、6.208、4.005、3.151、4.046、4.463,P均< 0.001)以及治疗前、治疗后3 d、7 d和14 d的HBP和IL-6水平(HBP:t = 19.684、17.632、14.883、6.72,P均< 0.001;IL-6:t = 11.667、10.454、9.444、18.424,P均<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肺叶病变和病原体分布对ΔHBP、ΔIL-6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ΔHBP:F = 25.074、21.935、17.402、14.333、10.577,P均< 0.001;IL-6:F = 14.512、12.249、11.248、18.218、20.506,P均< 0.001)。Lowess分析结果显示,普通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患儿HBP与IL-6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 = 0.50、0.53,P均<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协变量后,HBP与IL-6仍是LP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OR = 1.758、95%CI:1.622~1.891、P < 0.001;OR = 1.207、95%CI:1.154~1.260、P = 0.001);与LP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独立相关性,HBP与IL-6从低到高五分位数组趋势性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t = 13.002、6.068,P趋势均< 0.001),敏感性分析显示E值分别为1.701和1.273。亚组分析显示,普通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中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肺炎链球菌感染儿童在治疗前、治疗后3 d、7 d和14 d的HBP和IL-6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诊断LP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BP与IL-6联合诊断效果更优,AUC为0.991(95%CI:0.980~0.999、P < 0.001),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较单一指标诊断均提高,分别为94.03%、97.85%和96.25%。RCS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BP、IL-6水平与LP病情关联强度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非线性= 0.331、0.544)。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BP和IL-6预测模型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结论

    HBP和IL-6水平在儿童LP中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独立相关,是评估病情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4.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状况的变化趋势
    丁科, 张亚琼, 刘杰, 邓莉平, 张永喜, 熊勇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78-28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4
    摘要 (86) HTML (0) PDF (891 KB) (8)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AR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变化趋势。

    方法

    以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治的53例ARL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开始本院ARL患者抗肿瘤方案有所改进,故以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97例ARL患者为研究组;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病理分型、Ann Arbor分期、中枢侵犯和骨髓侵犯等]及生存状态。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确诊ARL时平均年龄大[(48.81 ± 12.50)岁 vs. (43.13 ± 12.75)岁:t = 2.65、P = 0.010],临床分期为Ⅲ~Ⅳ期者占比高(81.44% vs. 54.72%:χ2 = 13.722、P < 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差(3~5分比例:84.53% vs. 66.04%:χ2 = 7.495、P = 0.024),骨髓受侵犯者占比高(46.39% vs. 28.30%:χ2 = 4.673、P = 0.031),淋巴瘤病理分型变化显著(P = 0.003)[伯基特淋巴瘤(BL)患者占比显著升高(37.11% vs. 9.4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比降低(44.33% vs. 67.92%)];而两组患者的性别、CD4+ T细胞计数、是否中枢侵犯、是否接受ARL治疗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随访期间共93例(研究组55例,对照组38例)ARL患者死亡,随访时间为11.21(4.00,29.25)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10.0(4.50,24.50)个月和7.0(2.0,112.0)个月(Z = 0.11、P = 0.910),1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4.64%和41.51%(χ2 = 2.363、P = 0.124),其中接受抗肿瘤治疗患者的1年OS率分别为69.33%和60.0%(χ2 = 0.931、P = 0.335),未接受肿瘤治疗患者的1年OS率分别为4.55%和5.56%(P > 0.9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进展是导致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死亡主要原因,分别高达81.82%(45/55)和81.58%(31/38)。

    结论

    近年ARL患者发病年龄推迟,BL占比较前明显增多,ARL临床分期分级更差,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更加迫切。

  • 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特征及诊疗
    田地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192-1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3.009
    摘要 (74) HTML (0) PDF (743 KB) (1)

    本视频主要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疗以及预防等相关内容。

    SFTS是我国于2009年发现的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多由蜱虫叮咬传播,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全年均可发病,多发于春、夏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多脏器损伤。SFTS报告病例数逐年升高,且病死率可高达20%。

    一、 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机制

    1. 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感染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患者也可作为传染源。(2)传播途径:SFTSV主要经带毒长角血蜱等媒介生物叮咬传播,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3)各类人群普遍易感。

    2.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SFTSV直接作用于人体多种细胞引起组织、器官损伤。SFTSV感染机体后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严重者可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内皮损伤,患者可因出血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SFTS病理损伤广泛,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结构素乱伴空泡变性,肺泡出血及间质纤维增生,肝脏汇管区增大、肝窦充血、嗜酸性变,脏明显充血、局灶性出血及缺血性损伤,肾小管弥漫性扩张伴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桥脑局灶性神经元细胞变性,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可见巨噬细胞增多。

    二、临床表现以及分型

    潜伏期可能为1~2周,在人-人传播病例中,潜伏期多为6~9 d。初期(发热期)、极期(多器官功能损害期)和恢复期3期可有重叠,临床分型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

    三、诊疗与预防

    1. 诊断: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2. 治疗: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

    3. 预防控制: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流行区域从事生产、生活或旅游的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蜱虫叮咬。在救治、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陪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佩戴外科口罩及一次性乳胶手套,进行气道操作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应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及时做好清洁和消毒。患者转出、离院或死亡后进行终末消毒。

  • 6.
    胃肠炎继发脓毒症感染创伤弧菌ST14514的病原学诊断与文献病例回顾分析
    奚卫, 王闻卿, 刘玥, 王亚楠, 许学斌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93-30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6
    摘要 (72) HTML (3) PDF (1353 KB) (21)

    目的

    基于急性脓毒症病例解读创伤弧菌的表型、基因型和遗传特征,提升新发人兽共患病诊疗能力。

    方法

    2016 年6 月21 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入院的急性肠胃炎继发脓毒症1 例患者(男性、71 岁)48 h 血培养菌株经质谱、生化和耐药表型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WGS)预测多位点序列型(MLST)、注释耐药基因与可移动元件和毒力因子,菌株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构建进化树基因簇(C1 ~C4);查找文献分析2012 至2023 年我国(含港台)创伤弧菌病例特征、比对中国、美国以及韩国创伤弧菌感染病例特征。

    结果

    患者有食用海鲜史和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诊断脓毒症、急性胃肠炎。医嘱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吡肟抗感染及对症治疗14 d治愈。菌株经质谱和生化鉴定为创伤弧菌(生物1 型),除多粘菌素耐药外对其他药物均敏感;WGS 预测为新序列型ST14514,聚类分析属C1 临床型菌株,携带高毒力基因wza、vvhA、rtxA、vvp、luxS;我国15 个省报告的148 例创伤弧菌病例前5 位为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上海市和江苏省,集中在东南沿海且有向内地蔓延趋势,男女比值约4 ∶1,培养与mNGS 各确诊132 例和16 例;死亡55例(37.16%),涉海水、鱼虾刺伤、食用海鲜等暴露病例99 例(66.89%);我国创伤弧菌感染病死率低于美国、韩国,暴露史以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海水(产品)为主要感染途径,高死亡特征为男性肝脏病(肝炎、酒精肝、肝硬化)。

    结论

    本例ST14514 属新型、高毒力和低耐药的C1 临床型菌株,创伤弧菌肠胃炎继发脓毒症病例罕见且有隐匿性,应加强专业机构和大众对创伤弧菌疾病诊断与生态型及暴露风险的宣传教育,以提升治疗能力降低病死率。

  • 7.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解读
    李炜, 蒋荣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65-6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2.001
    摘要 (71) HTML (2) PDF (881 KB) (13)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重症患者多伴有多脏器严重损伤,甚至死亡。我国登革热疫情有向全国各地蔓延的趋势,部分内陆省份医师对登革热的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为进一步规范登革热临床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局在《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第2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订了《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此版诊疗方案较2014版诊疗指南主要在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方面做了较多的更新,本文主要在上述方面进行解读,旨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

  • 8.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风险预测模型
    黄鸿初, 黄美容, 温丽红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85-2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5
    摘要 (64) HTML (3) PDF (1053 KB) (11)

    目的

    分析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M)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与验证预测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首发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43例)和对照组(77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预测模型(R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图,评估预测模型对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发生风险的区分度和准确度。

    结果

    120例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患者43例,感染率为35.83%(43/120)。43份感染者标本中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3株(70.21%)、革兰阳性菌12株(25.53%)和真菌2株(4.26%)。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次数≥ 3次(OR = 2.561、95%CI:2.019~5.031、P < 0.001)、皮肤黏膜损害(Ⅰ级:OR = 1.547、95%CI:1.215~1.978、P < 0.001;Ⅱ级:OR = 2.649、95%CI:1.134~4.547、P < 0.001;Ⅲ级:OR = 3.423、95%CI:1.753~6.686、P < 0.001)、粒细胞缺乏期mIPS评分≥ 13分(OR = 4.447、95%CI:1.830~8.842、P < 0.001)、粒细胞缺乏≥ 7 d(OR = 5.571、95%CI:1.842~9.421、P <0.001)、住院≥ 14 d(OR = 2.213、95%CI:1.264~4.431、P < 0.001)均为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46(95%CI:0.809~0.88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5%和89.67%,预测感染发生的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风险的概率与实际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69、P = 0.643)。

    结论

    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风险较高,化疗次数≥ 3次、有皮肤黏膜损害、粒细胞缺乏期mIPS评分≥ 13分、粒细胞缺乏≥ 7 d和住院≥ 14 d均为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感染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9.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23-2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4
    摘要 (61) HTML (6) PDF (988 KB) (70)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涉及妇产科、感染科等多个科室,在诊疗中存在孕妇HBV表面抗原(HBsAg)筛查、HBsAg阳性孕妇分娩后新生儿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提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诊疗质量,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制定了阻断HBV母婴传播质控指标并进一步制订本共识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此质控指标。本共识对质控指标意义、信息化采集和阻断HBV母婴传播诊治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 10.
    慢性乙型肝炎及并发症诊治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6-2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3
    摘要 (59) HTML (4) PDF (986 KB) (71)

    慢性乙型肝炎(CHB)及并发症临床诊疗存在疾病认知度低、诊断率和治疗率低,治疗和随访不规范等问题。为提高CHB及并发症诊治质量,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定了CHB及并发症诊治的6项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为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这些质控指标,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订本共识,对CHB及并发症诊治质控指标定义、意义和信息化采集,医院和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出了意见。

  • 11.
    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贴敷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一例及文献复习
    丁兴欢, 王小永, 李风志, 梁博, 冯恩山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314-31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9
    摘要 (54) HTML (0) PDF (3742 KB) (26)

    目的

    分析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案,以提高临床对合并HIV感染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关注。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20年9月收治的1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41岁、男性,以左侧肢体偏瘫起病,发病后间断出现腔隙性脑梗塞表现,患者HIV感染12年,发病前一年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颈部超声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入本院后行磁共振成像(MRI)、CT灌注成像(CTP)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后确诊“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给予行颞浅动脉额支-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浅动脉顶支贴敷术,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未再发生脑梗塞事件。

    结论

    HIV感染可能加速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对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颞浅动脉额支-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浅动脉顶支贴敷术可增加脑灌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防同侧脑卒中再发。

  • 12.
    10 250例乙型肝炎病毒垂直暴露儿童母婴传播干预效果分析
    张雪, 陈正超, 李一辰, 何辉, 刘凯波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157-16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3.004
    摘要 (53) HTML (8) PDF (3044 KB) (15)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情况,探讨在严格落实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真实世界中HBV母婴传播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对2021年1月1日~ 2023年12月31日10 250例北京市乙型肝炎垂直暴露儿童母亲的社会经济学资料、HBV血清学标志物、HBV载量及预防母婴传播相关干预措施进行分析;采用Poisson回归分析年份、孕妇年龄与HBV表面抗原阳性率间的关系。HBV表面抗原阳性产妇及HBV暴露儿童数据来源于“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信息系统”。描述8 412例(82.07%)完成血清学追访结果的HBV垂直暴露儿童疫苗全程接种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PVST)结果及HBV母婴传播率。根据感染母亲HBV DNA载量对孕妇和暴露儿童进行分组,即高病毒载量孕妇(1 780例)和低病毒载量孕妇(8 470例),高暴露儿童(1 664例)和低暴露儿童(6 748例))。采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孕妇的基本资料、胎儿结局和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社会经济、感染状态及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下母婴传播率的差异。

    结果

    2021至2023年,北京市住院分娩产妇共403 368例,其中HBV表面抗原阳性产妇10 093例(分娩活产儿童10 250例),HBV表面抗原阳性率为2.50%(95%CI:2.45%~2.55%);随着孕妇年龄的减小,HBV表面抗原阳性率越低(RR = 0.93、P < 0.001)。高病毒载量组和低病毒载量组孕妇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99.94%vs. 99.76%)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时注射率(99.89%vs. 99.88%)均达99.5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33、P = 0.127,χ2 = 0.00、P = 0.950)。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时间分别为0.48(0.26,0.60)h和0.53(0.30,1.15)h(Z = 12.83、P < 0.001),HBIG注射时间分别为0.41(0.25,0.51)h和0.50(0.28,1.07)h(Z = 14.85、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病毒载量组孕妇抗病毒治疗率高达96.35%(1 715/1 780),显著高于低病毒载量组(14.06%、1 191/8 470)(χ2 = 4 902.99、P < 0.001);高病毒载量组孕妇在专科医院分娩者(89.94%、1 601/1 780)显著高于低暴露组(34.90%、2 956/8 470)(χ2 = 1 805.80、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V母婴传播儿童共6例,母婴传播率为0.07%(95%CI:0.02%~0.16%)。不同分娩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机构类型和分娩方式孕妇的HBV母婴传播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HBeAg阳性孕妇的HBV母婴传播率高于HBeAg阴性孕妇(0.28%vs. 0.00%:χ2 = 17.15、P < 0.001),高病毒载量孕妇的HBV母婴传播率高于低病毒载量孕妇(0.36% vs. 0.00%:χ2 = 24.35、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V暴露儿童应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种乙肝疫苗,结合对母婴传播高风险的HBV感染孕妇在孕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HBV母婴传播率可降低至极低水平。

  • 13.
    肺炎支原体诱发反应性感染性皮疹黏膜疹一例
    张胜伟, 孟召路, 热汗古丽·吾休尔, 万世森, 闫鹏, 阳乔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309-313.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8
    摘要 (50) HTML (4) PDF (1383 KB) (21)

    目的

    提高临床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反应性感染性皮肤黏膜疹(RIME)的认知,从而对该病进行更准确的治疗和预后判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2024年4月11日收治的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RIME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和预后。

    结果

    患者,女性、15岁,因发热、咳嗽伴黏膜糜烂起病,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扩增试验阳性,肺部CT显示多发斑片密度增高影,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成立。病程中患者同时伴发水疱疹、靶形疹和黏膜溃烂,结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证据,支持RIME诊断。患者接受多西环素抗感染,短程、中等剂量的皮质类固醇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痊愈出院。

    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RIME可通过多西环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控制,预后良好。

  • 14.
    幽门螺杆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崔玉峰, 林毅军, 王志民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57-26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1
    摘要 (50) HTML (0) PDF (922 KB) (6)

    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诊断金标准通常为组织病理、细菌培养或13C/14C尿素呼气试验。组织学检查和细菌培养为侵入性检查,技术要求高、耗时长,不适用于儿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13C尿素呼气试验价格高,14C有放射性不推荐儿童或孕妇使用,且尿素呼气试验易受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物等药物干扰。分子检测在菌株分型、抗菌药物耐药筛选具有优势,而且样本来源多样,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检测均能应用。本文对Hp分子检测技术做一综述。

  • 15.
    北京市15例本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
    田地, 葛子若, 张婷玉, 张清, 孔祥婧, 李群, 刘辉, 王爱彬, 钱芳, 张伟, 陈志海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52-5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9
    摘要 (50) HTML (1) PDF (993 KB) (29)

    目的

    探讨北京市本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本土SFTS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结果

    共收治15例确诊SFTS的本土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康复患者12例,死亡患者3例。其中2023年本院共收治6例SFTS患者均康复出院,2024年收治的9例SFTS患者中死亡3例。15例患者年龄平均为(61.0 ± 8.7)岁;发病时间集中在5~9月份;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平谷区、通州区及门头沟区;其中80%(12例)患者为农民。3例(20%)患者发病前有明确被蜱虫叮咬史,4例(26.6%)患者发病前接触家中被蜱虫叮咬的宠物犬,还有2例(13.3%)患者发病前接触了患病的骆驼。康复患者中50%(6例)无基础疾病,3例死亡患者均有心血管基础病。15例患者均有发热、乏力,73.3%(11例)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53.3%(8例)患者出现肌肉酸痛。3例死亡患者均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其中2例(66.7%)死亡患者有出血表现。15例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为(1.0~3.0)× 109/L,1例死亡患者白细胞计数降至0.9 × 109/L;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有减少,2例患者低于30 × 109/L。15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脏器损害,3例死亡患者尿蛋白为3+~4+,尿潜血均为3+,其中2例患者肾功能指标中肌酐和尿素水平明显升高。15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凝血功能异常,主要为D-二聚体升高。

    结论

    目前北京市本土病例主要为中老年农民患者,发病时间为5~9月份,居住地集中在北京周边地区。部分患者与感染动物密切接触而发病,如家养宠物狗。高龄、伴心血管基础病、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有出血倾向以及肾功能损害严重的患者预后不佳。

  • 16.
    重症肺炎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学研究及其对抗菌药物疗效的预测价值
    王利军, 张红红, 龙春欢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360-36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6.006
    摘要 (49) HTML (6) PDF (2108 KB) (2)

    目的

    研究重症肺炎(SP)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学及其对抗菌药物疗效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26例S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使用抗菌药物后的疗效分为有效组(84例)和无效组(4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粪便样本并进行DNA提取,随后进行16S rRNA基因V4区域的测序分析,将测序分析结果纳入宏基因组学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主坐标分析(PCoA)、非参数协方差分析(PERMANOV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微生物网络和基因功能等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饮酒史、吸烟史、并发症、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和基础疾病用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稀释性曲线和物种累积曲线显示,该体系测序数量充足,测序深度合理。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3.958、P = 0.025,t = 6.583、P <0.001);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样本菌群显著分离(F = 6.665、P < 0.001)。两组样本在门层级水平上共检测出18个菌门,主要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软壁菌门等;在属层级水平上,共检测出952个菌属,其中有8个菌属的相对丰度在3%以上,两组患者的优势菌种不一致。丰度比较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有效组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低于无效组(t = 14.889、P < 0.001,t = 2.508、P = 0.013),有效组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软壁菌门相对丰度高于无效组(t =17.776、P < 0.001,t = 16.802、P < 0.001,t = 1.997,P = 0.048);在属水平上,有效组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高于无效组(t = 16.663、P < 0.001;t = 6.313、P <0.001;t = 9.826、P < 0.001;t = 13.158、P < 0.001),有效组双歧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和梭菌属相对丰度低于无效组(t = 16.642、P < 0.001,t = 18.814、P < 0.001,t = 12.762,P < 0.001)。网络分析显示,有效组微生物网络节点和边的数量显著高于无效组,微生物网络结构比无效组更加复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有效组相对丰度较高的基因功能是ATP结合、IMP生物合成过程和氯酸盐生物合成过程;无效组相对丰度较高的基因功能是胞质、核糖体的结构成分等。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有效组相对丰度较高的信号通路为淀粉降解、蔗糖降解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无效组相对丰度较高的信号通路为异戊二烯生物合成和甲基赤四醇磷酸途径。

    结论

    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的SP患者样本丰度较高的菌群为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等;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SP患者样本丰度较高的菌群为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学对抗菌药物的疗效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17.
    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任玲, 但红霞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321-32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6.001
    摘要 (49) HTML (0) PDF (830 KB) (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临床及病理表现往往较为复杂,临床治疗棘手,预后不佳。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在抗炎、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方面具有广泛药理作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黏膜溃疡、结节性痒疹、机会性感染、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和Castleman病等HIV感染相关疾病中。本文主要对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在上述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18.
    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系统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曹亚玲, 房忠军, 徐玲, 姜彬彬, 张向颖, 黄晶, 任锋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70-7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2.002
    摘要 (49) HTML (0) PDF (1051 KB) (9)

    目的

    建立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CRISPR-Cas13a)系统检测肺炎克雷伯菌(KP)的方法。

    方法

    设计筛选检测KP特异的CRISPR RNA(crRNA)和RAA引物对,建立基于RAA-CRISPR-Cas13a技术快速准确检测KP的方法。RAA-CRISPR系统和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比较使用合成的KP质粒。从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RAA-CRISPR检测,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收集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50份临床样本(包含30份细菌培养KP阳性样本和20份KP阴性样本),分别使用RAA-CRISPR和RT-qPCR方法进行KP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结果数据应用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使用KP阳性质粒筛选出检测KP效果最佳的crRNA和RAA引物,建立了CRISPR-Cas13a检测KP的方法。CRISPR-Cas13a检测KP质粒的灵敏度可达1拷贝/μl,高于RT-qPCR(10拷贝/μl);特异性评价结果显示,未与非靶标菌株产生交叉反应,提示CRISPR-Cas13a系统特异性较好。样本检测以细菌培养为金标准,RAA-CRISPR和RT-qPCR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分别为100%(30/30)和83.3%(25/30);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30/30)和83.3%(25/30),阴性符合率均为100%。

    结论

    本研究将RAA扩增技术与CRISPR-Cas13a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准确检测KP的方法,该方法可精准检测KP,有助于临床诊断KP感染以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

  • 19.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诊治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1
    摘要 (48) HTML (3) PDF (991 KB) (138)

    首次确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诊疗中存在抗病毒治疗启动延迟、治疗前病情评估不规范以及疗效监测不及时等问题,对疾病控制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为提高HIV感染者诊治质量,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在HIV感染诊治方面的经验,制订了HIV感染质控指标,包括首次确诊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病情评估率、7天内启动抗病毒治疗比例、抗病毒治疗半年后疗效评估率和有效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住院患者病死率等。为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上述质控指标,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订本共识,对HIV感染诊治质控指标意义、质控指标信息化采集以及医院和科室HIV感染诊治质量持续改进提出了建议。

  • 20.
    临床价值驱动的肝衰竭创新药物/治疗临床研究
    陈煜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320-32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10
    摘要 (48) HTML (0) PDF (770 KB) (5)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