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世界卫生组织《慢性乙型肝炎预防、诊断、关怀及治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
    张雨, 杨松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129-13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3.001
    摘要 (138) HTML (0) PDF (1557 KB) (3)

    为了更好地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目标,2024年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上发布了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防、诊断、关怀及治疗指南》,新版指南更新的核心为扩大检测和治疗范围并简化管理策略。WHO结合全球范围特别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现实情况,对2015版指南进行了更新。本文对该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摘译并做初步解读。

  • 2.
    17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肺部感染者呼吸道病原体特点与免疫学特征
    曾雪灵, 杨思园, 常宇飞, 赵红心, 王凌航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142-14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3.003
    摘要 (77) HTML (0) PDF (913 KB) (1)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肺部感染者呼吸道病原体特点、免疫学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HIV感染合并肺部感染共176例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临床资料。通过多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病原学检测,根据有无病原体检出将病例分为检出组(118例)和未检出组(58例),分析病原体单检出率、合并检出率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和免疫学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IV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HIV合并肺部感染者中118例(67.0%)检出有1种或1种以上呼吸道病原体。其中,检出最多病原体为耶氏肺孢子菌(95/149,63.76%)。此外,29例(16.5%)病例检测到2种或2种以上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组与未检出组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U = 2 267、P = 0.001)、HIV病毒载量(U = 2 277、P = 0.001)和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χ2 = 18.55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37.5岁(OR = 1.15、95%CI:1.00~1.23、P = 0.038)为HIV感染者发生肺部感染独立危险因素,CD4+ T淋巴细胞计数≥ 112 cells/µl为保护因素(OR = 0.89、95%CI:0.84~0.95、P = 0.001)。

    结论

    HIV合并肺部感染者中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检出率较高。明确HIV感染者的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特点和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等免疫学特征对其肺部感染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与临床诊断相比,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为HIV合并肺部感染诊断提供更多病原学依据。

  •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快速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研究及模式探索
    戚仕轩, 阮连国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193-19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1
    摘要 (68) HTML (3) PDF (1314 KB) (7)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发现即治疗”的倡议,2023年我国在诸多国际指南的基础上颁布了《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建议所有HIV感染者于确诊7日内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甚至在确诊当天即启动ART。该模式可提高治疗覆盖率和治疗队列保持率、ART成功率以及降低病死率等。我国已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推动快速启动ART模式,但该治疗模式的推行仍面临来自患者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治疗管理等结构因素的挑战。可通过加强医防融合,简化转介流程、探索流动人口转介治疗模式、加强医务人员快速启动ART理念和能力培训、提高实验室报告及时性和ART药物可及性等方面完善进一步的探索调整,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快速启动ART模式。本文对HIV感染者快速启动ART研究现状和启动ART模式进行综述。

  • 4.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Piezo1在感染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刘欢, 邢皓, 常正奇, 张记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63-26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2
    摘要 (65) HTML (0) PDF (1412 KB) (6)

    Piezo1是一种新颖的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MSCP),于2010年在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Neuro2A中发现其由Fam38a基因编码。Piezo1广泛表达于多种脏器及细胞如肺、皮肤、膀胱、肾脏、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其被机械刺激时激活,通过调控细胞内外Ca2+浓度进而调节下游胞内信号通路。近年来研究表明,Piezo1在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Piezo1的基本生理功能及调控机制、Piezo1在免疫细胞中的功能及Piezo1与感染相关疾病的关系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感染相关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 5.
    56例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张艳兰, 徐琳, 王彩英, 杨洪玲, 庞琳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163-16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3.006
    摘要 (55) HTML (0) PDF (858 KB)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点、诊断、并发症及预后。

    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2014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共56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发病日龄、诊断日龄、住院时间、母亲梅毒感染及治疗情况、临床表现、入院时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母亲孕期治疗情况分为孕期未全程治疗组(6例)和孕期未治疗组(50例),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 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新生儿先天性梅毒56例,其中男32例(57.1%),女24例(42.9%);早产22例(39.3%),足月34例(60.7%);56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传播途径均为母婴传播,其母亲均为梅毒感染者,孕期均未进行规范的驱梅治疗。临床表现前6位:皮疹/大片脱皮(64.3%),皮肤黄染(33.9%),呕吐/纳差/腹胀(28.6%),水肿(23.2%),发热(17.9%),肝脾大(17.9%);53例(94.6%)患儿存在并发症,其中合并贫血38例(67.9%),心肌酶升高27例(48.2%),肝功能异常27例(48.2%),低蛋白血症26例(46.4%),骨梅毒18例(32.1%),血小板减少症16例(28.6%),神经梅毒14例(25%),肺炎12例(21.4%),梅毒性肾炎6例(10.7%),败血症4例(7.1%),梅毒鼻炎3例(5.4%)。经积极驱梅、保肝、利胆以及输血等对症治疗后53例患儿病情好转出院;3例因入院时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随访患儿出院后不久死亡。

    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可合并多器官损害,皮肤损害为最常见的表现,对于母亲孕期梅毒感染及感染情况不详的患儿,应尽快完善病原学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期取得良好的预后。

  • 6.
    世界卫生组织《慢性乙型肝炎预防、诊断、关怀及治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
    张雨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191-1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3.011
    摘要 (55) HTML (0) PDF (715 KB) (1)

    本视频重点解读2024年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上发布的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防、诊断、关怀及治疗指南》中的重要推荐意见。

    一、治疗基线与随访过程中无创评估

    1.显著纤维化(≥ F2)的无创检测标准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与血小板比值(AST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 0.5或瞬时弹性值> 7.0 kPa。

    2.肝硬化(F4)的无创评估标准应基于临床标准或APRI评分> 1.0或瞬时弹性值> 12.5 kPa。

    3.成年人:强烈推荐,中度确定性证据;青少年:强烈推荐,低确定性证据。

    二、成年人与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青少年(≥ 12岁)与成年人(包括育龄期与妊娠期女性)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

    1.显著纤维化(≥ F2)或肝硬化(F4)诊断标准;

    2.HBV DNA> 2 000 IU/ml且ALT高于正常上限的患者;

    3.存在合并感染、免疫抑制状态、合并其他疾病或存在肝外表现;

    4.存在肝功能检测持续异常。

    三、慢性乙型肝炎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初始抗病毒治疗及监测

    1.TDF或ETV;

    2.TDF + 3TC或TDF + FTC(如果TDF单药无法获取);

    3.ETV或TAF用于有骨质疏松或肾功能损伤的成人、儿童及青少年。

    四、HBV感染母婴传播的预防及其抗病毒治疗

    WHO新指南增加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的内容。为预防HBV的母婴传播,在具备HBV DNA或HBeAg检测条件时,对于HBV DNA≥ 200 000 IU/ml或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建议启动TDF抗病毒治疗。治疗疗程建议从妊娠中期开始至分娩结束或婴儿乙肝疫苗接种完成后(强烈推荐,中度确定性证据)。在HBV DNA和HBeAg均无法检测的地区,可考虑对所有HBsAg阳性的孕妇启动TDF抗HBV治疗,建议治疗从妊娠中期开始至分娩或婴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完成(条件性推荐,低确定性证据)。此外,应保证婴儿完成至少3剂乙肝疫苗接种(包括出生后即刻注射的第1剂乙肝疫苗)。

    五、青少年和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

    1.WHO新指南对于≥ 12岁的青少年建议的抗病毒指征与药物与成人类似。

    2.对于年龄< 12岁的青少年患者,建议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

    六、HBV DNA检测

    1.所有HBsAg阳性患者接续进行HBV DNA的检测以便于后续的治疗与照护,即触发检测(条件性推荐,低确定性证据)。

    2.WHO新指南中推荐可以采用基于实验室的HBV DNA检测方法来评估患者治疗指征与抗病毒应答,同时可以用床旁HBV DNA检测来作为实验室HBV DNA检测的替代(条件性推荐,低确定性证据)。

    七、丁型肝炎(HDV)的检测

    1.对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HDV检测。在实验室条件或其他资源有限的地区,如无法对所有CHB患者进行抗HDV检测,建议重点关注特定高危人群,包括在HDV流行国家或地区出生的人群;有HDV感染高风险人群;患有HDV感染的人的子女和家庭成员;有终末期肝病,正在接受抗HBV治疗或提示有HDV感染证据的患者;(条件推荐,非常低确定性证据)。

    2.如抗-HDV阳性建议进行HDV RNA检测(条件推荐,低确定性证据)。

    八、抗病毒疗效与肝细胞癌监测

    1.抗病毒应答监测;

    2.核苷(酸)类似物的安全性监测;

    3.肝细胞癌监测;

    4.停止和重新开始抗病毒治疗。

    综上,WHO新指南在推荐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糖尿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等方面对于我国CHB患者扩大适应证带来一定启发,有助于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目标的实现。

  • 7.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状况的变化趋势
    丁科, 张亚琼, 刘杰, 邓莉平, 张永喜, 熊勇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78-28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4
    摘要 (52) HTML (0) PDF (891 KB) (7)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AR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变化趋势。

    方法

    以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治的53例ARL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开始本院ARL患者抗肿瘤方案有所改进,故以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97例ARL患者为研究组;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apos;s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病理分型、Ann Arbor分期、中枢侵犯和骨髓侵犯等]及生存状态。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确诊ARL时平均年龄大[(48.81 ± 12.50)岁 vs. (43.13 ± 12.75)岁:t = 2.65、P = 0.010],临床分期为Ⅲ~Ⅳ期者占比高(81.44% vs. 54.72%:χ2 = 13.722、P < 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差(3~5分比例:84.53% vs. 66.04%:χ2 = 7.495、P = 0.024),骨髓受侵犯者占比高(46.39% vs. 28.30%:χ2 = 4.673、P = 0.031),淋巴瘤病理分型变化显著(P = 0.003)[伯基特淋巴瘤(BL)患者占比显著升高(37.11% vs. 9.4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比降低(44.33% vs. 67.92%)];而两组患者的性别、CD4+ T细胞计数、是否中枢侵犯、是否接受ARL治疗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随访期间共93例(研究组55例,对照组38例)ARL患者死亡,随访时间为11.21(4.00,29.25)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10.0(4.50,24.50)个月和7.0(2.0,112.0)个月(Z = 0.11、P = 0.910),1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4.64%和41.51%(χ2 = 2.363、P = 0.124),其中接受抗肿瘤治疗患者的1年OS率分别为69.33%和60.0%(χ2 = 0.931、P = 0.335),未接受肿瘤治疗患者的1年OS率分别为4.55%和5.56%(P > 0.9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进展是导致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死亡主要原因,分别高达81.82%(45/55)和81.58%(31/38)。

    结论

    近年ARL患者发病年龄推迟,BL占比较前明显增多,ARL临床分期分级更差,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更加迫切。

  •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继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肝门静脉积气一例
    徐保平, 彭怀文, 喻怀斌, 王晓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50-255.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9
    摘要 (45) HTML (3) PDF (1241 KB) (19)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继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肝门静脉积气(HPVG)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1例COVID-19继发DKA合并HPVG患者的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患者,男性77岁,2022年2月25日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多次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咽拭子)阳性,诊断为COVID-19,外院予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2月27日患者症状加重,伴有纳差、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本院血液相关检查提示DKA、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胸部+全腹部CT平扫示:左侧胸腔积液伴左肺下叶膨胀不全,双肺炎性病变;门静脉及分支多发积气,腹腔肠管多发扩张积气、积液,并大小不一液平,腹腔少量积液,考虑肠梗阻。入院后立即急诊剖腹探查术,术后予机械通气,美罗培南(1.0 g、静脉滴注,1次/8 h)+利奈唑胺(600 mg、静脉滴注,1次/12 h)抗感染、化痰、补液、控制血糖、护胃、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患者于2022年2月28日下午呈逸博心律,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

    COVID-19继发DKA合并肠梗阻、HPVG临床罕见,患者病情危重且病死率高,临床医师需提高对COVID-19肺外并发症的认知,尤其是胃肠道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

  • 9.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预警指标
    郑宝英, 黄小兰, 贾楠, 朱春梅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15-221.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4
    摘要 (38) HTML (0) PDF (1018 KB) (6)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早期预警指标,特别纳入了外周血CXC趋化因子配体9(CXCL9)的检测,为临床早期识别RMPP并及早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且临床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12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RMPP患儿45例(RMPP组),非RMPP患儿8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肺内外并发症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儿血清CXCL9水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RMPP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CXCL9与发热时间、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肺内并发症及肺外并发症的相关性。

    结果

    RMPP组患儿发热时间[12(11,15)d vs. 10(8,11)d]和住院时间[9(6,11)d vs. 6(4,7)d]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 =-5.929、P <0.001,Z =-5.949、P < 0.001);肺内(48.9% vs. 14.5%)及肺外(71.1% vs. 33.7%)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 17.734、P < 0.001,χ2 = 16.369、P < 0.001)。RMPP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例(t = 2.339、P = 0.021)、CRP(Z =-4.564、P < 0.001)、D-二聚体(Z =-6.024、P < 0.001)、LDH(Z =-5.535、P < 0.001)、CXCL9(Z =-2.181、P = 0.029)、IL-6(Z =-4.2、P < 0.001)和IFN-γ(Z =-3.729、P < 0.00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OR = 1.818、95%CI:1.363~2.425、P < 0.001)、CXCL9水平(OR = 1.002、95%CI:1.000~1.004、P = 0.04)均为RMPP的影响因素。外周血CXCL9水平与CRP(r = 0.179、P = 0.044)、LDH(r = 0.262、P = 0.003)和血清IL-6(r = 0.279、P = 0.001)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IFN-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 = 0.441、P < 0.001)。

    结论

    RMPP患儿发热时间、外周血CRP、D-二聚体、LDH、IL-6、IFN-γ及血清CXCL9水平显著升高,且发热时间、血清CXCL9水平为RMPP的影响因素,以上指标均可成为RMPP的良好预警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10.
    1 916例肠道门诊食源性疾病患者病原学监测和临床特征
    周冠宇, 谭鲁平, 杨亚晶, 李晓光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00-20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2
    摘要 (38) HTML (2) PDF (829 KB) (16)

    目的

    回顾性研究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病原学监测结果和临床特征,以期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肠道门诊2014年1月至2023年8月所收治的食源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监测结果。按照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病原阳性组(494例)和病原阴性组(1 422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等指标。

    结果

    共收集病例1 916例,其中男性1 008例(52.6%),女性908例(47.4%);职业类型主要为学生623例(32.5%)、干部职员498例(26.0%)。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5~10次/d(1 156例、60.3%)和水样便(1 433例、74.8%),其他症状主要有腹痛(1 123例、58.6%)、恶心(1 038例、54.2%)、呕吐(666例、34.8%)和发热(498例、26.0%)等。1 916例患者中,494例检出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25.8%,其中336例检出细菌,167例检出病毒,9例同时检出细菌和病毒。共检出504株病原体,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169株(33.5%),沙门菌62株(12.3%)、弧菌59株(11.7%)、弯曲菌38株(7.5%)、诺如病毒131株(26.0%)和轮状病毒35株(6.9%)。病原阳性组与病原阴性组患者职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534、P = 0.029);两组患者发病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267、P < 0.001),以第三季度(7~9月份)病原阳性例数最多(690例)。病原体检测阳性患者中,主要病原体为细菌和病毒,其中第一、二、三、四季度检出细菌的比例依次是8.9%(5/56)、66.7%(118/177)、94.0%(189/201)和40.0%(24/60),以第三季度最高。病原阳性组和阴性组中发热患者分别占32.8%(162/494)和23.6%(336/1 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009、P < 0.001)。病原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腹泻类型(χ2 = 6.537、P = 0.037)和进食食品类型(χ2 = 45.757、P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食源性疾病是腹泻患者常见病,夏秋季高发,有特征性的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点,需针对重点人群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测和防控。

  • 11.
    干扰素诱导蛋白16-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通路在柯萨奇病毒A6型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亚萍, 张萌, 李博驹, 刘晨瑞, 苟国娥, 李嘉昕, 张玉凤, 席淼, 邓慧玲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135-141.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3.002
    摘要 (36) HTML (0) PDF (1045 KB) (1)
    目的

    探索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和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在柯萨奇病毒A6型(CV-A6)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23年5月至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和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V-A6感染HFMD患儿外周血标本55例,同时匹配收集同期健康体检儿童血清20例作为对照。入组HMFD患儿根据疾病轻重程度分为轻症、重症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严重程度、急性期与恢复期患儿IFI16、环化GMP-AMP合酶(cGAS)、STING、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和α干扰素(IFN-α)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轻症CV-A6 HFMD患儿IFI16和STING的表达均升高,而在重症CV-A6 HFMD患儿中则表达下降[15.92(13.34,19.13)ng/ml vs.13.66(11.91,14.83)ng/ml:Z =-2.200、P = 0.028;1 345.45(991.55,1843.63)pg/ml vs. 1 072.26(947.25,1 180.97)pg/ml:Z =-2.000、P = 0.046],仅STING在重症CV-A6型HFMD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间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072.26(947.25,1 180.97) vs. 1 665.29(1 341.62,1 961.83):Z =-3.237、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IFN-α在轻症CV-A6 HFMD患儿表达降低[864.47(721.41,952.89)pg/ml vs. 715.08(575.41,896.69)pg/ml,Z =-2.054、P = 0.040];但cGAS、IRF3在对照组、轻症和重症HFMD患儿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FI16和STING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 = 0.286、P = 0.013)。临床特征方面,神经受累(病理反射阳性)患儿IFI16(Z =-3.307、P = 0.001)和STING(Z =-2.702、P = 0.007)水平均低于病理反射阴性患儿,有肢体抽动(Z =-2.489、P = 0.013)、精神差(Z =-2.542、P = 0.011)和高血糖水平(Z =-2.828、P = 0.005)患儿的IFI16水平也低于无以上特征的患儿,IFI16与血糖水平也具有负相关性(Sperman相关性分析:r =-0.427、P = 0.001)。

    结论

    CV-A6感染可激活IFI16-STING通路。IFI16和STING的表达与CV-A6型HFMD的重症化相关联,其较高的表达水平可能是机体抵御重症化的保护因素。

  • 12.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高风险人群评估及治疗
    杨松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56-25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10
    摘要 (32) HTML (0) PDF (811 KB) (6)
  • 13.
    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贴敷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一例及文献复习
    丁兴欢, 王小永, 李风志, 梁博, 冯恩山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314-31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9
    摘要 (32) HTML (0) PDF (3742 KB) (16)

    目的

    分析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案,以提高临床对合并HIV感染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关注。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20年9月收治的1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41岁、男性,以左侧肢体偏瘫起病,发病后间断出现腔隙性脑梗塞表现,患者HIV感染12年,发病前一年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颈部超声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入本院后行磁共振成像(MRI)、CT灌注成像(CTP)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后确诊“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给予行颞浅动脉额支-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浅动脉顶支贴敷术,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未再发生脑梗塞事件。

    结论

    HIV感染可能加速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对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颞浅动脉额支-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浅动脉顶支贴敷术可增加脑灌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防同侧脑卒中再发。

  • 14.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风险预测模型
    黄鸿初, 黄美容, 温丽红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85-2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5
    摘要 (31) HTML (0) PDF (1053 KB) (5)

    目的

    分析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M)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与验证预测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首发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43例)和对照组(77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预测模型(R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图,评估预测模型对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发生风险的区分度和准确度。

    结果

    120例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患者43例,感染率为35.83%(43/120)。43份感染者标本中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3株(70.21%)、革兰阳性菌12株(25.53%)和真菌2株(4.26%)。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次数≥ 3次(OR = 2.561、95%CI:2.019~5.031、P < 0.001)、皮肤黏膜损害(Ⅰ级:OR = 1.547、95%CI:1.215~1.978、P < 0.001;Ⅱ级:OR = 2.649、95%CI:1.134~4.547、P < 0.001;Ⅲ级:OR = 3.423、95%CI:1.753~6.686、P < 0.001)、粒细胞缺乏期mIPS评分≥ 13分(OR = 4.447、95%CI:1.830~8.842、P < 0.001)、粒细胞缺乏≥ 7 d(OR = 5.571、95%CI:1.842~9.421、P <0.001)、住院≥ 14 d(OR = 2.213、95%CI:1.264~4.431、P < 0.001)均为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46(95%CI:0.809~0.88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5%和89.67%,预测感染发生的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风险的概率与实际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69、P = 0.643)。

    结论

    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风险较高,化疗次数≥ 3次、有皮肤黏膜损害、粒细胞缺乏期mIPS评分≥ 13分、粒细胞缺乏≥ 7 d和住院≥ 14 d均为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HM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感染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15.
    临床价值驱动的肝衰竭创新药物/治疗临床研究
    陈煜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320-32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10
    摘要 (30) HTML (0) PDF (770 KB) (5)
  • 16.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微小RNA-142-3p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水平变化及对并发腹腔感染风险预测
    白香妮, 孙巨军, 谢鹤, 李宏斌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22-22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5
    摘要 (28) HTML (0) PDF (1075 KB) (3)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微小RNA-142-3p(miR-142-3p)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水平变化,并采用列线图分析二者评估并发腹腔感染(IAI)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2月西电集团医院医学检验科收治的AP患者186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3例为健康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miR-142-3p和PI3K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P患者并发IAI的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分析miR-142-3p、PI3K对AP并发IAI的评估价值并进行决策曲线分析(DCA)。

    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miR-142-3p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t = 8.181、P < 0.001),PI3K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 = 16.605、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IAI患者白细胞计数(t = 2.265、P = 0.026)、C-反应蛋白(t = 3.239、P = 0.002)、降钙素原(t = 2.780、P = 0.007)和PI3K水平(t = 5.073、P < 0.001)显著高于非IAI患者,miR-142-3p(t = 3.693、P < 0.001)显着低于非IAI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反应蛋白(OR = 2.831、95%CI:1.563~5.127、P =0.022)、降钙素原(OR = 2.845、95%CI:1.472~5.498、P = 0.016)和PI3K(OR = 3.210、95%CI:1.708~6.032、P < 0.001)均为AP并发IAI的独立危险因素,miR-142-3p(OR = 0.350、95%CI:0.162~0.757、P < 0.001)为AP并发IAI的独立保护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PI3K和miR-142-3p对AP并发IAI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43和0.707;校正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预测AP并发IAI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吻合度较高,平均绝对误差为0.026,在可接受范围;在阈值0.1~0.5范围内,联合评估AP并发IAI的净受益率优于PI3K、miR-142-3p单独检测。

    结论

    AP患者miR-142-3p呈低表达,PI3K呈高表达,二者表达水平是其并发IAI的独立影响因素,可通过检测二者水平评估患者并发IAI的风险。

  • 17.
    2005至2021年广东省汕头市某综合医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生存状况影响因素
    吴令杰, 陈瑞烈, 肖湘明, 郭耿龙, 林钟滨, 张海生, 周敏, 陈妙华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07-21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3
    摘要 (28) HTML (1) PDF (1295 KB) (7)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汕头市中心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HIV/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采用寿命表法、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的生存率和影响生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1 085例研究对象主要以男性为主(占83.1%),中位年龄[41(29,53)]岁;主要经性传播感染[811例(74.7%)];1 012例(93.2%)患者初始接受国家免费一线抗病毒治疗。随访过程中发生血肌酐异常患者15例(1.4%),其中9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入组观察对象抗病毒治疗第1、3、5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88%、88%和8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50岁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 30岁组患者的2.213倍(95%CI:1.188~4.124、P < 0.001);CD4+ T淋巴细胞≥ 350个/μl患者、CD4+ T淋巴细胞为200~349个/μl患者和CD4+ T淋巴细胞为100~199个/μl患者的死亡风险分别为CD4+ T淋巴细胞< 100个/μl患者的0.325倍(95%CI:0.147~0.721、P = 0.006)、0.456倍(95%CI:0.245~0.850、P = 0.013)和0.535倍(95%CI:0.292~0.978、P = 0.042);接受抗病毒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Ⅳ期患者的死亡风险是Ⅰ期患者的3.875倍(95%CI:1.537~9.771、P = 0.004)。

    结论

    汕头市HIV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年龄50岁及以上、低CD4+ T淋巴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为Ⅳ期均为影响本地区HIV/AIDS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该地区HIV/AIDS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 18.
    阿达木单抗治疗银屑病致播散性肺结核一例并文献复习
    李可心, 鲁瑞, 田燕, 王文俊, 李维, 万月强, 翟嵩, 刘拉羊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245-24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4.008
    摘要 (28) HTML (2) PDF (2924 KB) (18)

    目的

    探讨阿达木单抗诱发潜伏性结核感染再激活的诊疗及预防。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3年3月收治的1例31岁男性患者应用阿达木单抗治疗银屑病致播散性肺结核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行探讨。

    结果

    患者既往有银屑病病史3年,发病前半年接受“阿达木单抗”治疗;以“发热、干咳”起病,入院后结合患者生物制剂用药史、发热及干咳症状、肺部粟粒性改变和肿大淋巴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学和病原学阳性结果,诊断为播散性肺结核。启动异烟肼(300 mg、1次/d)+利福平(600 mg、1次/d)+吡嗪酰胺(500 mg、3次/d)+乙胺丁醇(1 000 mg、1次/d)抗结核治疗,同时联合静脉滴注莫西沙星(4 00 mg、1次/d)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咳嗽消失。随访5个月,无发热、咳嗽,复查胸部CT提示两肺弥漫多发粟粒样结节消失。

    结论

    使用包括阿达木单抗在内的TNF-α拮抗剂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症状、体征、胸片,加强用药前评估和用药过程监测,有助于预防或及早干预阿达木单抗所致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再激活。

  • 19.
    以头痛、乏力首诊于神经科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二例及文献复习
    王柳清, 李萍, 李小石, 刘阳, 吴鹤龄, 周国平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176-181.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3.008
    摘要 (27) HTML (0) PDF (1402 KB) (2)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神经系统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

    方法

    回顾性分析分别于2021年9月和11月首诊于高淳人民医院神经科的2例男性鹦鹉热肺炎患者,均以头痛、乏力首诊,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病情转归等。

    结果

    两例以头痛、乏力首诊于神经科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病例,经肺泡灌洗液宏基因二代测序均检出鹦鹉热衣原体序列。经多西环素(0.1 g/次静脉滴注,2次/d)等抗感染治疗,患者乏力、肌肉酸痛和头痛等症状明显改善,未造成不良后果。

    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病程初期可表现为乏力、肌肉酸痛和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热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需考虑到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可能。

  • 20.
    胃肠炎继发脓毒症感染创伤弧菌ST14514的病原学诊断与文献病例回顾分析
    奚卫, 王闻卿, 刘玥, 王亚楠, 许学斌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293-30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5.006
    摘要 (25) HTML (1) PDF (1353 KB) (10)

    目的

    基于急性脓毒症病例解读创伤弧菌的表型、基因型和遗传特征,提升新发人兽共患病诊疗能力。

    方法

    2016 年6 月21 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入院的急性肠胃炎继发脓毒症1 例患者(男性、71 岁)48 h 血培养菌株经质谱、生化和耐药表型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WGS)预测多位点序列型(MLST)、注释耐药基因与可移动元件和毒力因子,菌株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构建进化树基因簇(C1 ~C4);查找文献分析2012 至2023 年我国(含港台)创伤弧菌病例特征、比对中国、美国以及韩国创伤弧菌感染病例特征。

    结果

    患者有食用海鲜史和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诊断脓毒症、急性胃肠炎。医嘱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吡肟抗感染及对症治疗14 d治愈。菌株经质谱和生化鉴定为创伤弧菌(生物1 型),除多粘菌素耐药外对其他药物均敏感;WGS 预测为新序列型ST14514,聚类分析属C1 临床型菌株,携带高毒力基因wza、vvhA、rtxA、vvp、luxS;我国15 个省报告的148 例创伤弧菌病例前5 位为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上海市和江苏省,集中在东南沿海且有向内地蔓延趋势,男女比值约4 ∶1,培养与mNGS 各确诊132 例和16 例;死亡55例(37.16%),涉海水、鱼虾刺伤、食用海鲜等暴露病例99 例(66.89%);我国创伤弧菌感染病死率低于美国、韩国,暴露史以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海水(产品)为主要感染途径,高死亡特征为男性肝脏病(肝炎、酒精肝、肝硬化)。

    结论

    本例ST14514 属新型、高毒力和低耐药的C1 临床型菌株,创伤弧菌肠胃炎继发脓毒症病例罕见且有隐匿性,应加强专业机构和大众对创伤弧菌疾病诊断与生态型及暴露风险的宣传教育,以提升治疗能力降低病死率。

阅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