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10 250例乙型肝炎病毒垂直暴露儿童母婴传播干预效果分析
    张雪, 陈正超, 李一辰, 何辉, 刘凯波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157-16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3.004
    摘要 (210) HTML (9) PDF (3044 KB) (16)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情况,探讨在严格落实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真实世界中HBV母婴传播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对2021年1月1日~ 2023年12月31日10 250例北京市乙型肝炎垂直暴露儿童母亲的社会经济学资料、HBV血清学标志物、HBV载量及预防母婴传播相关干预措施进行分析;采用Poisson回归分析年份、孕妇年龄与HBV表面抗原阳性率间的关系。HBV表面抗原阳性产妇及HBV暴露儿童数据来源于“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信息系统”。描述8 412例(82.07%)完成血清学追访结果的HBV垂直暴露儿童疫苗全程接种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PVST)结果及HBV母婴传播率。根据感染母亲HBV DNA载量对孕妇和暴露儿童进行分组,即高病毒载量孕妇(1 780例)和低病毒载量孕妇(8 470例),高暴露儿童(1 664例)和低暴露儿童(6 748例))。采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孕妇的基本资料、胎儿结局和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社会经济、感染状态及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下母婴传播率的差异。

    结果

    2021至2023年,北京市住院分娩产妇共403 368例,其中HBV表面抗原阳性产妇10 093例(分娩活产儿童10 250例),HBV表面抗原阳性率为2.50%(95%CI:2.45%~2.55%);随着孕妇年龄的减小,HBV表面抗原阳性率越低(RR = 0.93、P < 0.001)。高病毒载量组和低病毒载量组孕妇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99.94%vs. 99.76%)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时注射率(99.89%vs. 99.88%)均达99.5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33、P = 0.127,χ2 = 0.00、P = 0.950)。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时间分别为0.48(0.26,0.60)h和0.53(0.30,1.15)h(Z = 12.83、P < 0.001),HBIG注射时间分别为0.41(0.25,0.51)h和0.50(0.28,1.07)h(Z = 14.85、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病毒载量组孕妇抗病毒治疗率高达96.35%(1 715/1 780),显著高于低病毒载量组(14.06%、1 191/8 470)(χ2 = 4 902.99、P < 0.001);高病毒载量组孕妇在专科医院分娩者(89.94%、1 601/1 780)显著高于低暴露组(34.90%、2 956/8 470)(χ2 = 1 805.80、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V母婴传播儿童共6例,母婴传播率为0.07%(95%CI:0.02%~0.16%)。不同分娩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机构类型和分娩方式孕妇的HBV母婴传播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HBeAg阳性孕妇的HBV母婴传播率高于HBeAg阴性孕妇(0.28%vs. 0.00%:χ2 = 17.15、P < 0.001),高病毒载量孕妇的HBV母婴传播率高于低病毒载量孕妇(0.36% vs. 0.00%:χ2 = 24.35、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V暴露儿童应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种乙肝疫苗,结合对母婴传播高风险的HBV感染孕妇在孕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HBV母婴传播率可降低至极低水平。

  • 2.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解读
    李炜, 蒋荣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65-6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2.001
    摘要 (178) HTML (3) PDF (881 KB) (15)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重症患者多伴有多脏器严重损伤,甚至死亡。我国登革热疫情有向全国各地蔓延的趋势,部分内陆省份医师对登革热的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为进一步规范登革热临床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局在《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第2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订了《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此版诊疗方案较2014版诊疗指南主要在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方面做了较多的更新,本文主要在上述方面进行解读,旨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

  •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诊治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1
    摘要 (164) HTML (3) PDF (991 KB) (155)

    首次确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诊疗中存在抗病毒治疗启动延迟、治疗前病情评估不规范以及疗效监测不及时等问题,对疾病控制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为提高HIV感染者诊治质量,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在HIV感染诊治方面的经验,制订了HIV感染质控指标,包括首次确诊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病情评估率、7天内启动抗病毒治疗比例、抗病毒治疗半年后疗效评估率和有效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住院患者病死率等。为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上述质控指标,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订本共识,对HIV感染诊治质控指标意义、质控指标信息化采集以及医院和科室HIV感染诊治质量持续改进提出了建议。

  • 4.
    肝素结合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儿童大叶性肺炎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
    李沛, 张海龙, 茅佳洋, 徐大荣, 赵菁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84-95.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2.004
    摘要 (144) HTML (2) PDF (1324 KB) (17)

    目的

    探究肝素结合蛋白(HBP)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儿童大叶性肺炎(LP)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HBP和IL-6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收治的160例LP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肺炎病情分为普通肺炎组(93例)和重症肺炎组(67例),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60例)。比较3组儿童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分析普通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3 d、7 d和14 d的HBP和IL-6水平。应用分层回归(前进法)分析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发热时间、住院时间、肺叶病变和病原体分布对ΔHBP和ΔIL-6的影响。应用局部加权回归(Lowess)分析普通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HBP与IL-6水平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BP和IL-6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HBP、IL-6单独与二者联合对LP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HBP和IL-6水平与病情关联强度的剂量-反应关系。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HBP、IL-6模型的临床实用价值。

    结果

    普通肺炎组、重症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CD4+ T、CD8+ T和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0.899、68.235、7.467、24.068、41.612、151.070、283.137、435.08、73.047、68.450、59.703、28.519、32.398、30.491,P均< 0.001)。普通肺炎组与重症肺炎组患儿发热时间、住院时间、NEU、PLT、NLR、ESR、CRP、PCT、IgA、IgG、IgM、CD4+ T、CD8+ T和CD4+/CD8+ T(t = 7.681、8.628、3.969、4.125、4.474、5.551、4.025、11.996、7.188、6.208、4.005、3.151、4.046、4.463,P均< 0.001)以及治疗前、治疗后3 d、7 d和14 d的HBP和IL-6水平(HBP:t = 19.684、17.632、14.883、6.72,P均< 0.001;IL-6:t = 11.667、10.454、9.444、18.424,P均<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肺叶病变和病原体分布对ΔHBP、ΔIL-6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ΔHBP:F = 25.074、21.935、17.402、14.333、10.577,P均< 0.001;IL-6:F = 14.512、12.249、11.248、18.218、20.506,P均< 0.001)。Lowess分析结果显示,普通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患儿HBP与IL-6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 = 0.50、0.53,P均<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协变量后,HBP与IL-6仍是LP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OR = 1.758、95%CI:1.622~1.891、P < 0.001;OR = 1.207、95%CI:1.154~1.260、P = 0.001);与LP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独立相关性,HBP与IL-6从低到高五分位数组趋势性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t = 13.002、6.068,P趋势均< 0.001),敏感性分析显示E值分别为1.701和1.273。亚组分析显示,普通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中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肺炎链球菌感染儿童在治疗前、治疗后3 d、7 d和14 d的HBP和IL-6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诊断LP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BP与IL-6联合诊断效果更优,AUC为0.991(95%CI:0.980~0.999、P < 0.001),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较单一指标诊断均提高,分别为94.03%、97.85%和96.25%。RCS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BP、IL-6水平与LP病情关联强度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非线性= 0.331、0.544)。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BP和IL-6预测模型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结论

    HBP和IL-6水平在儿童LP中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独立相关,是评估病情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5.
    肺结核诊治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9-1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2
    摘要 (133) HTML (14) PDF (931 KB) (212)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结核病负担沉重,耐药问题尤为突出。肺结核患者的早期识别、病原学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是降低疾病传播、病死率和耐药发生率的关键环节。为提升肺结核诊治质量,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制定了一系列肺结核诊治质量控制指标,涵盖非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肺结核患者转诊率,以及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病原学阳性患者耐药筛查率、标准治疗方案使用率、病原学阴性患者规范化诊断率和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规范处置率等关键环节。本共识提出了指标监测方法、数据采集要求及持续质量改进建议,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肺结核诊治质量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从而降低结核病的传播风险和病死率。

  • 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特征及诊疗
    田地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192-1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3.009
    摘要 (95) HTML (0) PDF (743 KB) (1)

    本视频主要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疗以及预防等相关内容。

    SFTS是我国于2009年发现的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多由蜱虫叮咬传播,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全年均可发病,多发于春、夏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多脏器损伤。SFTS报告病例数逐年升高,且病死率可高达20%。

    一、 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机制

    1. 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感染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患者也可作为传染源。(2)传播途径:SFTSV主要经带毒长角血蜱等媒介生物叮咬传播,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3)各类人群普遍易感。

    2.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SFTSV直接作用于人体多种细胞引起组织、器官损伤。SFTSV感染机体后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严重者可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内皮损伤,患者可因出血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SFTS病理损伤广泛,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结构素乱伴空泡变性,肺泡出血及间质纤维增生,肝脏汇管区增大、肝窦充血、嗜酸性变,脏明显充血、局灶性出血及缺血性损伤,肾小管弥漫性扩张伴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桥脑局灶性神经元细胞变性,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可见巨噬细胞增多。

    二、临床表现以及分型

    潜伏期可能为1~2周,在人-人传播病例中,潜伏期多为6~9 d。初期(发热期)、极期(多器官功能损害期)和恢复期3期可有重叠,临床分型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

    三、诊疗与预防

    1. 诊断: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2. 治疗: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

    3. 预防控制: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流行区域从事生产、生活或旅游的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蜱虫叮咬。在救治、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陪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佩戴外科口罩及一次性乳胶手套,进行气道操作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应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及时做好清洁和消毒。患者转出、离院或死亡后进行终末消毒。

  • 7.
    慢性乙型肝炎及并发症诊治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6-2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3
    摘要 (78) HTML (5) PDF (986 KB) (93)

    慢性乙型肝炎(CHB)及并发症临床诊疗存在疾病认知度低、诊断率和治疗率低,治疗和随访不规范等问题。为提高CHB及并发症诊治质量,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定了CHB及并发症诊治的6项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为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这些质控指标,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订本共识,对CHB及并发症诊治质控指标定义、意义和信息化采集,医院和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出了意见。

  • 8.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质量改进专家共识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23-2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4
    摘要 (76) HTML (7) PDF (988 KB) (92)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涉及妇产科、感染科等多个科室,在诊疗中存在孕妇HBV表面抗原(HBsAg)筛查、HBsAg阳性孕妇分娩后新生儿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提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诊疗质量,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制定了阻断HBV母婴传播质控指标并进一步制订本共识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此质控指标。本共识对质控指标意义、信息化采集和阻断HBV母婴传播诊治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 9.
    北京市15例本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
    田地, 葛子若, 张婷玉, 张清, 孔祥婧, 李群, 刘辉, 王爱彬, 钱芳, 张伟, 陈志海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52-5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9
    摘要 (71) HTML (1) PDF (993 KB) (31)

    目的

    探讨北京市本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本土SFTS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结果

    共收治15例确诊SFTS的本土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康复患者12例,死亡患者3例。其中2023年本院共收治6例SFTS患者均康复出院,2024年收治的9例SFTS患者中死亡3例。15例患者年龄平均为(61.0 ± 8.7)岁;发病时间集中在5~9月份;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平谷区、通州区及门头沟区;其中80%(12例)患者为农民。3例(20%)患者发病前有明确被蜱虫叮咬史,4例(26.6%)患者发病前接触家中被蜱虫叮咬的宠物犬,还有2例(13.3%)患者发病前接触了患病的骆驼。康复患者中50%(6例)无基础疾病,3例死亡患者均有心血管基础病。15例患者均有发热、乏力,73.3%(11例)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53.3%(8例)患者出现肌肉酸痛。3例死亡患者均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其中2例(66.7%)死亡患者有出血表现。15例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为(1.0~3.0)× 109/L,1例死亡患者白细胞计数降至0.9 × 109/L;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有减少,2例患者低于30 × 109/L。15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脏器损害,3例死亡患者尿蛋白为3+~4+,尿潜血均为3+,其中2例患者肾功能指标中肌酐和尿素水平明显升高。15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凝血功能异常,主要为D-二聚体升高。

    结论

    目前北京市本土病例主要为中老年农民患者,发病时间为5~9月份,居住地集中在北京周边地区。部分患者与感染动物密切接触而发病,如家养宠物狗。高龄、伴心血管基础病、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有出血倾向以及肾功能损害严重的患者预后不佳。

  • 10.
    肺炎链球菌与EB病毒共感染儿童坏死性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黄庆, 雷俊杰, 潘家龙, 林冬云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377-383.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6.008
    摘要 (70) HTML (2) PDF (1680 KB) (19)

    目的

    探讨肺炎链球菌与EB病毒(EBV)共感染儿童坏死性肺炎(NP)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年4月1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NP患儿的病历资料,并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PubMed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患儿,女,2岁,因“咳嗽10余天,反复发热6天,呼吸困难3天”收治入本院。患儿胸部CT显示右肺中叶实变伴多发空洞形成,右侧胸腔积液。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病原学分析,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未检出致病微生物,而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则检出高序列数的肺炎链球菌、人类γ疱疹病毒4型(为EBV)以及低序列数的流感嗜血杆菌和人类哺乳动物腺病毒C组。治疗措施包括给予患儿抗菌药物、祛痰药、抗凝血药、糖皮质激素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以及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等。治疗21天后患儿康复出院。3个月余随访中,患儿状态良好。相关文献显示,引起我国儿童NP的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腺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国内外医学文献中EBV相关性NP的成人病例已见1例,但儿童病例迄今尚未见报告。

    结论

    EBV可能参与儿童NP发病,但目前依据尚不充分。基于病原微生物tNGS有助于NP患儿的病原学诊断和抗微生物治疗的精准性,但临床上对其报告应谨慎解读。

  • 11.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延续性干预在艾拉光动力治疗高危人类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合并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Ⅰ效果的研究
    王鑫, 吴冬玲, 白光霞, 闫会文, 刘静, 李红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182-18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3.007
    摘要 (67) HTML (2) PDF (2059 KB) (6)
    目的

    探讨基于知信行(KAP)理论的延续性干预对高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合并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Ⅰ(CINⅠ)患者艾拉光动力治疗(ALA-PDT)效果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皮肤性病门诊接受诊治的高危HPV持续感染合并CINⅠ的患者共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艾拉光动力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基于KAP理论的延续性干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6次光动力术后、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自我效能(GSES评分)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指标;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HPV分型和阴道镜复查结果。

    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GSES和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52、P = 0.398,t = 0.012、P = 0.991)。6次光动力术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患者GSES评分分别为(25.63 ± 4.34)、(30.09 ± 4.34)和(34.21 ± 4.56),显著高于对照组[(22.23 ± 4.05)、(25.78 ± 4.57)和(29.56 ± 5.13)](t = 3.137、3.746、3.711,P = 0.003、< 0.001、< 0.001);SF-36评分分别为(72.73 ± 3.58)、(80.25 ± 4.20)和(89.34 ± 4.65),高于对照组(64.59 ± 3.47)、(72.78 ± 3.96)和(78.79 ± 4.11)(t = 8.547、7.088、9.311,P均<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光动力术后 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患者HPV分型转阴率分别为73.3%(44/60)和70.0%(42/60),高于对照组的65%(39/60)和61.7%(37/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98、13.76,P均< 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病变逆转率为80.0%(48/60),高于对照组(68.3%、4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89、P < 0.001),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

    基于KAP理论的延续性干预可显著提升高危HPV持续感染并发CINⅠ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优化患者的临床结局。

  • 12.
    重症肺炎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学研究及其对抗菌药物疗效的预测价值
    王利军, 张红红, 龙春欢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360-36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6.006
    摘要 (66) HTML (6) PDF (2108 KB) (2)

    目的

    研究重症肺炎(SP)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学及其对抗菌药物疗效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26例S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使用抗菌药物后的疗效分为有效组(84例)和无效组(4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粪便样本并进行DNA提取,随后进行16S rRNA基因V4区域的测序分析,将测序分析结果纳入宏基因组学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主坐标分析(PCoA)、非参数协方差分析(PERMANOV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微生物网络和基因功能等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饮酒史、吸烟史、并发症、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和基础疾病用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稀释性曲线和物种累积曲线显示,该体系测序数量充足,测序深度合理。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3.958、P = 0.025,t = 6.583、P <0.001);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样本菌群显著分离(F = 6.665、P < 0.001)。两组样本在门层级水平上共检测出18个菌门,主要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软壁菌门等;在属层级水平上,共检测出952个菌属,其中有8个菌属的相对丰度在3%以上,两组患者的优势菌种不一致。丰度比较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有效组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低于无效组(t = 14.889、P < 0.001,t = 2.508、P = 0.013),有效组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软壁菌门相对丰度高于无效组(t =17.776、P < 0.001,t = 16.802、P < 0.001,t = 1.997,P = 0.048);在属水平上,有效组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高于无效组(t = 16.663、P < 0.001;t = 6.313、P <0.001;t = 9.826、P < 0.001;t = 13.158、P < 0.001),有效组双歧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和梭菌属相对丰度低于无效组(t = 16.642、P < 0.001,t = 18.814、P < 0.001,t = 12.762,P < 0.001)。网络分析显示,有效组微生物网络节点和边的数量显著高于无效组,微生物网络结构比无效组更加复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有效组相对丰度较高的基因功能是ATP结合、IMP生物合成过程和氯酸盐生物合成过程;无效组相对丰度较高的基因功能是胞质、核糖体的结构成分等。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有效组相对丰度较高的信号通路为淀粉降解、蔗糖降解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无效组相对丰度较高的信号通路为异戊二烯生物合成和甲基赤四醇磷酸途径。

    结论

    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的SP患者样本丰度较高的菌群为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等;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SP患者样本丰度较高的菌群为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学对抗菌药物的疗效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13.
    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完全病毒学应答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检测及影响因素
    吴娟丽, 张域爽, 高涵, 张毅恒, 王磊, 曲云东, 李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343-34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6.004
    摘要 (56) HTML (0) PDF (1227 KB) (2)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核糖核酸(RNA)仍可检测到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特点。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20 年3 月至2024 年4 月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肝病科门诊的360 例CHB 和149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接受NAs 治疗且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通过实时恒温扩增和检测技术(SAT)检测HBV RNA。根据HBV RNA 是否低于检测下限将患者分为HBV RNA 可测组(335 例)和HBV RNA 不可测组(174 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血清HBV RNA 可测的相关因素。在HBV RNA 可测组中比较不同诊断、HBV e 抗原(HBeAg)状态、HBV 表面抗原(HBsAg)水平患者HBV RNA 定量差异。

    结果

    HBeAg 阳性患者血清HBV RNA 阳性率为94.6%(157/166),高于HBeAg 阴性患者的51.9%(178/343)(χ2 =90.582、P < 0.001);HBV RNA 可测组较HBV RNA 不可测组患者HBsAg 水平[3.1(2.6,3.6)log10IU/ml]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6.239、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乙型肝炎肝硬化(OR = 2.305、95%CI:1.419 ~3.742、P = 0.001)、HBeAg 阳性(OR = 14.852、95%CI:7.212 ~30.586、P < 0.001)以及血清HBsAg > 2.56 log10IU/ml(OR =2.645、95%CI:1.654 ~4.232、P < 0.001)均为血清HBV RNA 可测的危险因素。

    结论

    NAs 经治实现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患者中,乙型肝炎肝硬化、HBeAg 阳性以及较高水平HBsAg 均为血清HBV RNA 可测的危险因素,在这部分患者进行HBV RNA 检测有助于更全面评估病毒转录和复制状态。

  • 14.
    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系统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曹亚玲, 房忠军, 徐玲, 姜彬彬, 张向颖, 黄晶, 任锋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70-7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2.002
    摘要 (56) HTML (0) PDF (1051 KB) (9)

    目的

    建立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CRISPR-Cas13a)系统检测肺炎克雷伯菌(KP)的方法。

    方法

    设计筛选检测KP特异的CRISPR RNA(crRNA)和RAA引物对,建立基于RAA-CRISPR-Cas13a技术快速准确检测KP的方法。RAA-CRISPR系统和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比较使用合成的KP质粒。从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RAA-CRISPR检测,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收集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50份临床样本(包含30份细菌培养KP阳性样本和20份KP阴性样本),分别使用RAA-CRISPR和RT-qPCR方法进行KP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结果数据应用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使用KP阳性质粒筛选出检测KP效果最佳的crRNA和RAA引物,建立了CRISPR-Cas13a检测KP的方法。CRISPR-Cas13a检测KP质粒的灵敏度可达1拷贝/μl,高于RT-qPCR(10拷贝/μl);特异性评价结果显示,未与非靶标菌株产生交叉反应,提示CRISPR-Cas13a系统特异性较好。样本检测以细菌培养为金标准,RAA-CRISPR和RT-qPCR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分别为100%(30/30)和83.3%(25/30);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30/30)和83.3%(25/30),阴性符合率均为100%。

    结论

    本研究将RAA扩增技术与CRISPR-Cas13a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准确检测KP的方法,该方法可精准检测KP,有助于临床诊断KP感染以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

  • 15.
    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任玲, 但红霞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321-32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6.001
    摘要 (55) HTML (0) PDF (830 KB) (9)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临床及病理表现往往较为复杂,临床治疗棘手,预后不佳。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在抗炎、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方面具有广泛药理作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黏膜溃疡、结节性痒疹、机会性感染、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和Castleman病等HIV感染相关疾病中。本文主要对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在上述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16.
    斯氏放线棒菌致复杂性尿路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王心怡, 崔颖超, 李丽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187-191.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3.008
    摘要 (55) HTML (6) PDF (2173 KB) (24)
    目的

    提高对斯氏放线棒菌的认知,并拓展临床对该菌所致感染的诊治思路。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年7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嘉定院区收治的1例斯氏放线棒菌致复杂性尿路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菌的特性及临床诊疗进行探讨。

    结果

    患者,女性、66岁,因尿潴留反复排尿困难入院治疗,清洁中段尿培养检出斯氏放线棒菌;CT尿路造影提示双侧肾盂、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积水,膀胱增大伴多发条索,多发憩室,慢性膀胱炎可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TURBN),并予静脉滴注头孢呋辛1.5 g/次、2次/d,治疗3 d,患者好转出院。

    结论

    斯氏放线棒菌形态不典型、培养要求高,实验室人员应注意避免漏检。对于该菌导致的尿路感染,推荐使用如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手术患者则应警惕术后易位感染的发生。

  • 17.
    手术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Ⅲ度直肠脱垂一例
    徐国林, 蒋心怡, 褚宏飞, 卿勇, 陈竹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124-12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2.008
    摘要 (54) HTML (3) PDF (3739 KB) (19)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直肠脱垂的价值,以提高临床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直肠脱垂的认知及诊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1月29日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收治的1例AIDS合并Ⅲ度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

    结果

    该患者因直肠脱垂入院,查体可见肛内肿物脱出肛门外,呈环状,约10 cm,可见有层次的黏膜皱襞,无法手动复位。入院后在骶管麻醉联合静脉全身麻醉下,行“经肛直肠部分切除吻合、经肛盆底重建术”,患者术后恢复原有肛门的正常外观、结构及功能。术后3 d,患者开始排便,成形、质软,且通畅。术后1周,伤口基本愈合,无明显疼痛、出血及水肿,肛门指检及肛门镜检均无异常,肛门直肠测压正常。随访1年未出现直肠脱垂复发。

    结论

    针对AIDS合并直肠脱垂患者,需重视早期诊断及综合评估,选择个性化手术方式是改善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 18.
    《麻疹诊疗方案(2024年版)》解读
    纪世博, 蒋荣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30-33.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1.005
    摘要 (52) HTML (0) PDF (967 KB) (18)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发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人群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传播速度快,重症可致死。2024年7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了《麻疹诊疗方案(2024年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以进一步规范麻疹的临床诊疗工作。本文基于该诊疗方案,从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解读,强调麻疹早诊早治的重要性;此外,在治疗上突出了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作用;这些措施旨在提高诊疗质量,减少麻疹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亚型对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及炎症特征的影响
    陆玓, 高杨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165-17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3.005
    摘要 (52) HTML (9) PDF (3662 KB) (7)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亚型,并分析其与炎症特征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收治的480例Hp阳性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理类型分为增生性息肉组、炎性息肉组、腺瘤性息肉组和结直肠癌组,每组各12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胃肠镜影像特征,比较各组患者Hp亚型分布及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比较结直肠息肉组织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亚型下炎症因子表达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患者患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并分析Hp感染亚型与炎症因子的危险关联。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GMDR)法分析Hp感染亚型与炎症指标对结直肠癌的交互作用。

    结果

    增生性息肉组、炎性息肉组、腺瘤性息肉组和结直肠癌组患者饮酒史(χ2 = 32.433、P < 0.001)、高血脂史(χ2 = 19.940、P < 0.001)和病变大小(χ2 = 89.048、P <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增生性息肉组、炎性息肉组、腺瘤性息肉组和结直肠癌组患者Hp感染亚型(Ⅰ型和Ⅱ型)分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 = 51.193、P < 0.001)。增生性息肉组、炎性息肉组、腺瘤性息肉组和结直肠癌组患者CRP(F = 2.871、P = 0.036)、IL-1(F = 109.747、P < 0.001)、IL-6(F = 51.959、P < 0.001)、TNF-α(F = 26.770、P < 0.001)、NLR(F=7.393、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PL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617、P = 0.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OR = 1.937、95%CI:1.420~2.763、P < 0.001)、高血脂史(OR = 2.856、95%CI:2.351~3.759、P < 0.001)、病变> 2 cm(OR = 3.017、95%CI:2.215~3.823、P < 0.001)、CRP > 7.01 pmol/L(OR = 2.235、95%CI:1.840~2.760、P < 0.001)、IL-1 > 22.13 mmol/L(OR = 1.857、95%CI:1.148~2.996、P < 0.001)、IL-6 > 30.24 mmol/L(OR = 1.592、95%CI:1.308~2.093、 P < 0.001)、TNF-α > 31.79 g/L(OR = 1.985、95%CI:1.290~3.225、P < 0.001)、NLR > 2.08(OR = 2.803、95%CI:1.922~3.474、P < 0.001)和Ⅰ型Hp感染(OR = 2.961、95%CI:2.158~3.510、P < 0.001)均为结直肠息肉患者患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增生性息肉组、炎性息肉组、腺瘤性息肉组和结直肠癌组中Ⅰ型Hp感染者CRP、IL-1、IL-6、TNF-α、NLR和PLR水平均显著高于Ⅱ型Hp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R = 0.165、P = 0.042)、IL-1(R = 0.183、P < 0.001)、IL-6(R = 0.367、P < 0.001)、TNF-α(R = 0.215、P = 0.006)、NLR(R = 0.236、P = 0.038)和PLR(R = 0.185、P = 0.010)均Ⅰ型Hp感染的危险因素;IL-1(R = 0.212、P = 0.006)、IL-6(R = 0.205、P = 0.023)和TNF-α(R = 0.189、P = 0.014)均为Ⅱ型Hp感染的危险因素。基于CRP、IL-1、IL-6、TNF-α、NLR和Ⅰ型Hp感染构建的GMDR六阶模型检验样本准确度为73.803%,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0%,模型交互效应显著性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均< 0.001)。

    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Hp亚型分布不同,腺瘤性息肉患者和结直肠癌患者Ⅰ型Hp感染率更高。不同Hp感染亚型结直肠息肉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不同,Ⅰ型Hp感染者炎症因子水平普遍高于Ⅱ型Hp感染的息肉 患者。

  • 20.
    重度肺炎患儿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赵艾红, 唐为娟, 傅俊建, 徐湘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77-83.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2.003
    摘要 (51) HTML (0) PDF (953 KB) (16)

    目的

    分析重度肺炎患儿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IBO)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

    方法

    收集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252例重度肺炎患儿病历资料。随访6个月,根据患儿是否发生PIBO分为PIBO组(192例)和非PIBO组(6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筛选重度肺炎患儿发生PIBO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PIBO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通过决策曲线、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和校准度。

    结果

    252例重度肺炎患儿中发生PIBO者共60例,PIBO发生率为23.81%。PIBO组患儿月龄低于非PIBO组[(18.87 ± 6.72)月 vs. (28.30 ± 9.04)月:t = 8.648、P < 0.001)],热程长于非PIBO组[(13.77 ± 3.75)d vs. (9.92 ± 3.05)d:t = 8.057、P < 0.001)],LDH水平高于非PIBO组[(725.78 ± 98.72)U/L vs. (628.49 ± 88.35)U/L:t = 7.236、P < 0.001)],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非PIBO组[(7.10 ± 2.33)d vs.(4.89 ± 0.97)d:t = 10.541、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龄(OR = 0.836、95%CI:0.773~0.904)、热程(OR:1.548、95%CI:1.288~1.861)、LDH(OR = 1.014、95%CI:1.008~1.021)和机械通气时间(OR = 2.060、95%CI:1.496~2.836)均为重度肺炎患儿发生PIBO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01)。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0(95%CI:0.937~0.984)。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提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相近,校准度良好。预测模型决策曲线DCA位于None线及All线上方,提示在该范围内模型具有临床实用性。Hosmer-Lemeshow χ2检验预测模型的拟合度良好。

    结论

    月龄、热程、LDH和机械通气时间均为重度肺炎患儿发生PIBO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以上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为早期识别和干预重度肺炎患儿PIBO提供实用工具。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