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视频资源库

基孔肯雅热临床诊疗
宋蕊   
  • 出版日期:2025-08-15
  • 专家简介:宋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防痨协会临床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物安全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门静脉高压症多学科诊治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微生物与感染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身分会委员;九三学社朝阳区医卫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委。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256 -256.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5.04.009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视频主要介绍基孔肯雅热概述、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测、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与预防。

一、基孔肯雅热概述和临床特征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突然"发烧"、皮肤"报警"和关节"罢工"),潜伏期为1~12 d,通常为3~7 d,部分患者会伴有持续6个月甚至更长的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

二、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为基孔肯雅热患者、隐性感染者、携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主要通过携带CHIKV的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 d具有传染性。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发病季节与当地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

三、病原学特征

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成员,为直径约65 nm的单链RNA病毒,病毒颗粒星球形,病毒基因组长度约11~12 kb。CHIKV主要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4个非结构蛋白。56 ℃ 30 min、70%酒精、次氨酸钠、脂溶剂、酸性环境(pH< 6)可灭活。-70 ℃条件下长期存活,4 ℃条件下仅维持数天。

四、发病机制和相关免疫病理学

CHIKV感染通过受感染蚊虫叮咬传播,引发皮肤感染阶段。病毒在感染皮肤驻留细胞后开始初始复制阶段,之后进入外周器官感染阶段。CHIKV感染会引发炎症反应。病毒随血液播散后出现病毒血症,从而触发促炎性免疫介质的产生,导致急性病症,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慢性疾病。

五、实验室检测

病原学检测包括核酸检测、病毒培养、抗原检测和基因组测序,血清学检测常用于恢复期患者诊断。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例诊断分类:可分为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参见《基孔肯雅热诊断》(WS/T590--2018)。需要与登革热鉴别。

七、治疗与预防

基孔肯雅热国内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症状治疗主要包括休息、补液,以及使用镇痛药和解热药。国内尚无特效药及相关疫苗,防蚊是唯一盾牌。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