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视频重点介绍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肝外表现及其治疗及预防。
过去认为戊型肝炎仅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但近20年,戊型肝炎在发达国家流行的证据越来越多。欧洲国家戊型肝炎发病呈上升态势:欧洲报告的戊型肝炎病例由2005年的514例增加到2015年的5 617例,总数增加了10倍。2012年至2021年以来我国戊型肝炎病例数已连续9年超过甲型肝炎病例数,居急性病毒性肝炎首位,且漏报率可能较高,需引起重视。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有多个基因型,为重要人畜共患病毒,HEV基因型在人和动物中分布:HEV1和HEV2只感染人,HEV3和HEV4为人畜共患病原体;猪是主要动物宿主,近年来从野猪分离到的HEV株被归为HEV5和HEV6;骆驼HEV则被归分为HEV7和HEV8。
HEV广泛存在于常见食物中,HEV是全球流行的食源性病原,家猪,野猪,绵羊,山羊,鹿和兔子等家畜和野生动物都是传染来源。即食产品、加工肉制品、牛/羊奶类和贝类等食物的HEV RNA阳性率很高。我国职业相关人群的HEV感染风险较高,我国的荟萃分析显示,职业人群(养猪者、屠宰场、养猪散户和兽医)的HEV IgG血清阳性风险比一般人群高2.63倍,主要型别为HEV4型。与一般人群相比,兔子屠宰场工人患HEV的风险增加了6.9倍,且血清阳性率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对我国24个城市的HEV血清阳性率的职业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含养殖者)、中年和老年群体和男性HEV感染风险更高。
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肝外表现常见,最常见为胆囊炎、低钾血症与贫血等。急性戊型肝炎合并肝外表现住院时间更长,但临床预后与无肝外表现患者无显著性差异。
迄今为止,尚未批准任何特定药物用于治疗戊型肝炎,临床治疗受限。关于急性戊型肝炎的治疗:急性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大多可完全恢复,急性期应隔离,宜清淡易于消化,适当补充维生素,辅以药物对症及恢复肝功能治疗,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有研究显示,在如急性肝功能衰蝎严重病例中,使用利巴韦林治疗可获益。有病例报道显示,暴发性戊型肝炎患者应用皮质类固醇可减缓进展为肝功能衰竭的速度。慢性戊型肝炎的治疗: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是第一线治疗方案。停用或减少免疫抑制剂,使1/3慢性戊型肝炎患者体内HEV自动清除;但大多数患者难以停用免疫抑制剂,导致该方法受限;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均可选用,但因耐受性问题,更推荐使用利巴韦林;利巴韦林推荐疗程为3个月(平均剂量为8.1 mg/kg),主要不良反应为贫血。
接种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2012年10月,我国在全球率先批准上市戊肝疫苗为预防戊型肝炎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戊肝疫苗国际化成果:自2012年上市以来,在世界卫生组织、无国界医生组织、盖茨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积极协助下,国际化进程加快。2017年5月,由挪威政府公益基金资助的首个海外临床试验(预防孕妇戊肝)在孟加拉国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约7万人次的4次随访工作;首个获美国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疫苗已于2019年4月启动,并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全额资助;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首个《关于重组戊肝疫苗质量、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审评技术建议》,2019年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丛书》。一项临床研究,为4名受试者按照标准接种3剂戊肝疫苗,并进行血清学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戊肝疫苗可诱导显著的免疫反应。有研究表明,戊肝疫苗诱导的抗体可提供跨基因型保护。2020年发表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证实在完成3针接种后,疫苗诱导的抗体可识别1型、2型、3型、4型HEV衣壳蛋白,对全球范围流行的HEV主要基因型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国内外权威机构推荐戊肝疫苗用于戊型肝炎的预防,对于特殊人群,戊肝疫苗对孕妇和胎儿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关于戊肝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的回顾分析显示,37例女性在接种戊肝疫苗期间意外怀孕,未发现在怀孕过程中有异常现象发生,其所产婴儿也均健康;65岁以上老年人群按计划接种3针后1个月,血清阳转率为96.7%(176/182);对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集体生活者等高危人群,以及感染HEV后可能病情较重的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女性以及老年人等可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针30 μg/0.5 ml重组戊型肝炎疫苗。
另外,要注意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改善供水条件加强宿主动物及相关肉类产品管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做好传染源管理,加强戊型肝炎患者的隔离和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做好疫情报告。